首頁 | 新聞中心 | 華人社區(qū) | 中國僑界 | 華商 | 留學生 | 華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華僑農場



春聯擷零

2006年04月11日 15:30

文/徐燕平

  “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的這首詩道出了中國人在過春節(jié)時最重要的標志之一——春聯。

  中國人春節(jié)貼春聯的習俗很早就出現了。公元964年前,后蜀皇帝孟昶命學士辛寅遜題桃符于寢門,覺其詞句不工,便自作一聯:“新年納余慶,佳節(jié)號長春”(見《蜀梼杭》,《中國名聯辭典》,山東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一般公認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距今已經一千余年了。

  一元復始,“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吹暖入屠蘇”(王安石詩)。人們張貼春聯,用吉慶祥和的詞句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這已成為春節(jié)期間的一個習俗。過去那怕鄉(xiāng)村僻野,人們也會請當地文化最高的人書寫對聯。所以歷朝歷代都有大量的有關對聯集成的書供人們去選擇。據現在資料統(tǒng)計,現存最早有關對聯的書大概是明代王子承輯萬歷庚申刻本《唐詩聯選》,明清以來有關對聯的工具書不下數百種,例如清代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京都文德堂石印本《春聯大觀》,恐怕是集大成之作了。一些著名文人如梁章鉅、李漁、俞樾(俞平伯先生的曾祖父)、袁枚、吳汝綸、吳梅村等,又如一些封疆大吏如張之洞都出版過楹聯集之類的書(見《張文襄公全集·聯語叢錄》),其他如曾國藩有《曾文正公楹聯》(有同治十三年長沙刊本)、左宗棠有《聯語》(見《左文襄公全集》),可見對聯、春聯士農工商都愛好,生活中也離不開。名人一般自撰春聯,普通老百姓就要請人寫。常寫春聯的人也需要工具書以備查考。

  我藏有一冊光緒甲辰刻本《對聯集成》,署“煙臺誠文信藏版”,我對版本是外行,但也能看出是坊間翻刻,與宋元殿版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但由此看出,這類書在歷朝歷代都是很有市場的,比如這冊《對聯集成》,將對聯細劃若干類,什么“書室”、“房門”、“婚娶”、“挽聯”之類,應有盡有,但卻把“春聯”放在卷首,可見重視。此書收錄不少,不妨摘錄若干,以供狗年春節(jié)來臨選用:

  旭日臨門早,春風及第先。
  余寒生積雪,韶景應新年。
  草芽隨意綠,柳眼向人青。
  暖入江山麗,光浮草木新。
  三陽從地起,五福自天來。

  旭日垂輪春色美,和風襲慶物華新。
  春入水光成嫩碧,日勻花色變新紅。
  雪移北斗成天象,酒近南山作壽盃。

  旭日初晴海宇云霞呈秀,
  春風乍暖江城梅柳生輝。

  金宣吐秀一枝花艷北堂春,
  紫氣騰輝五色云開南暄曉。

  日轉陽和春到處山明水秀,
  天開太遠福臨時戶吉門清。

  橫聯可根據不同選擇,如“春日載陽”、“萬象更新”、“萬福來臨”,“時和世春”,“人壽年豐”、“旭日和風”、“福隨春至”、“太平元日”、“天相吉人”、“河清海宴”、“富貴新春”等等。都是常用之語,體現人們對新的一年祈福。這些詞句年年復始,但是人們仍然不覺厭煩,無非取個吉利福至之愿罷了。

  當然,明清時的對聯書不易尋覓,而現在書店中有關對聯的各種辭典、集成之類極多,不妨可以選購以供翻檢使用。而且由于是新編,有時代氣息。更能體現改革開放后信息社會人們的需求。



編輯:謝萍】


·翁詩杰搶先宣布將于30天內召開馬華特別代表大會
·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就緒 領軍人物相約“上海見”
·謙虛難敵"搶功"文化 海外華人需練習舉雙手邀功
·十二個國家和地區(qū)踴躍報名參加第十屆世界華商會
·兩岸三地明星華府聯袂演繹“金秋月圓”中秋晚會
·馬來西亞霹靂州政府新規(guī):行政議員必須學華文
·外國移民潮活躍意勞工市場 華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館售出頭彩分紅83萬 1.7億巨獎料屬華人
·中國駐葡使館官員走訪華人區(qū) 贊嘆華商發(fā)展前景
·弄虛作假警方介入 英國21家華人移民中介受調查
更多>>>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