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時8年完成,收錄8300字,《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8月12日起公示
一問
新增1335個字怎么來的
根據使用頻率來挑選
8300字——這是《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收錄的字數。與1986年的通用規(guī)范漢字相比,增加了1335個字。
這也是繼1956年、1986年規(guī)范漢字之后,新中國第三次規(guī)范漢字。新增的1335個字主要是一些姓氏、人名、地名、科技術語和中小學的文言文用字。
新漢字表將8300字按通用程度劃分為三級: 一級字表收字3500個,是使用頻度最高的常用字,主要滿足基礎教育和文化普及層面的用字需要。二級字表收字3000個,使用頻度低于一級字。二級字與一級字主要滿足現(xiàn)代漢語文本印刷出版用字需要。 三級字表收字1800個,是一些專門領域使用的未進入一、二級字表的較通用的字,主要滿足與大眾生活和文化普及密切相關的專門領域的用字需要。
據了解,能夠入選一、二級字表的漢字,是根據其使用頻率來確定的。專家們采用了9個信息龐大的“語料庫”的數據進行了統(tǒng)計,其中,最重要的兩個語料庫是“國家語委現(xiàn)代漢語平衡語料庫”和“北京語言大學現(xiàn)代新聞媒體動態(tài)流通語料庫”,收錄的漢字量分別為9100萬和3.5億。
“《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中收錄的每個字,都有明確的來歷!敝谱直硌兄茖<夜ぷ鹘M組長、北師大文學院教授王寧說,漢字中有大量的異體字存在,為了確保字表中收錄漢字的規(guī)范性,研制工作組的專家學者們對每個漢字的出處、正異對應關系都進行了檢索和考證。
二問
“氾喆”等異體字為何恢復
是為了尊重民眾心理與民俗
繁體字與簡體字之爭,一度成為社會熱點。字表研制過程中,對繁體字恢復和類推簡化問題,曾進行過反復的研討。研制組最終得出的結論是:為了維護社會用字的穩(wěn)定,字表原則上不恢復繁體字。
不過,在這次新漢字表中,仍恢復了51個異體字,調整了6個繁體字。
“氾”、“仝”、“谿”、“缐”、“甯”,這些字曾被視為“泛”、“同”、“溪”、“線”、“寧”的異體字或繁體字,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們其實原本也是姓氏。出于對家族傳統(tǒng)的尊重,在此次制定的《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中,這些漢字首次以姓氏用字的身份,被保留在三級字表中。
王寧以“缐”字舉例說,以前我們把它簡化成“線”,有群眾說:“我就愿意用這個姓,我這個姓是泉,泉水是流動的,多吉利!边有“哲”,有些人名字中不愿意用這個字,因為此字有折斷的意思,有人說:“哲學的哲有一個異體字‘喆’,兩個吉多吉利。” 再比如“淼”,現(xiàn)在老百姓有時說五行缺水,來三個水不好嗎?這牽扯到民眾用字的心理和民俗。
不過這些異體字和繁體字并不能任意使用。王寧解釋說,字表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這些字只能限用于特定的地名或姓氏、人名用字;在一般意義上使用文字時,還不能隨便寫異體字和繁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