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大推動華僑農場體制改革
2002年12月23日
華聲報訊:福建省人大重視發(fā)揮人大代表作用,有力地推動了華僑農場體制改革,使華僑農場生產及歸難僑職工生活得到發(fā)展和提高。 福建省華僑農場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生產型事業(yè)單位,經營虧損嚴重,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職工生活水平低于當?shù)氐乃剑欢ǔ潭壬嫌绊懥巳A僑農場的安定穩(wěn)定。在福建省九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省人大代表甘家仁等提出了“關于扶持華僑農場加快改革”的建議。為了摸清華僑農場體制改革存在的問題,1998年4月,由常委會分管領導任組長,部分常委會委員和有關部門負責人組成調研組,赴漳州、三明、南平以及福清等地7個較有代表性的華僑農場進行調查,針對存在的問題向省政府提出了8條建議。特別是華僑農場職工社保問題,在主管部門省僑辦提出方案的基礎上,發(fā)揮人大的職能作用,與社會保障廳等有關部門多次進行協(xié)調。此次調研情況,引起了省政府領導的重視,5月由省政府出臺了《關于〈福建省華僑農場職工養(yǎng)老保險實施方案〉的通知》,該方案的出臺,解決了農場干部職工的后顧之憂,減輕了華僑農場的負擔,為推進華僑農場體制改革順利進行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同時省政府有關部門還著手解決華僑農場呆賬和債務,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省僑辦積極實施“僑居造福工程”。1999年,全省除天馬華僑農場外,16個華僑農場管理體制由省僑辦移交當?shù)卣芾,農場增掛華僑經濟開發(fā)區(qū)牌子。 體制改革為華僑農場注入了新的生機。南靖縣豐田華僑農場通過組建強有力的領導班子,采取項目上照顧、政策上傾斜等措施,改農場為集鎮(zhèn),使這個曾經4個月發(fā)不出工資的農場,在轉制半年多面貌就煥然一新,當年社會總產值2.5億元、財政總收入530萬元,分別比前年同期增長39%、80%,閑置多年的牛崎山工業(yè)區(qū)短時間內擺滿了5個內外資項目,全年共引進外資10家,合同利用外資2000多萬美元,相當于改革開放以來歷年引資的總和。 2000年,針對人大代表反映的華僑農場土地確權問題,省人大組織代表對福清江鏡、東閣華僑農場進行視察。特別是針對江鏡華僑農場由于歷史原因土地爭議大、長期未確權、制約農場經濟發(fā)展的問題,建議福州、福清政府成立專門工作小組,既要考慮農場的合法權益,也要照顧到周邊群眾的利益和關系,統(tǒng)籌解決土地爭議。2001年1月,結合慰問歸難僑,由省人大副主任黃賢模帶隊對江鏡華僑農場土地使用權辦理進行督促檢查,突破性地解決了華僑農場土地使用確權問題,為華僑農場開發(fā)區(qū)新的經營體制的運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林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