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獨特文化資源 廣東江門擦亮“中國僑都”品牌
我(廣東省江門)市正在大力推進“中國僑都”建設,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制訂文化強市行動計劃,這一系列舉措和目標令人振奮、令人欣喜。目前江門市以“僑”字作為文化建設的核心,但是國內還有很多城市也是僑鄉(xiāng),江門要脫穎而出,不僅僅要發(fā)掘出在數量和質量上占優(yōu)勢的文化資源,還要發(fā)掘、用好獨一無二的文化資源。
筆者認為,江門有兩大文化資源目前是獨一無二的,一是崖門古戰(zhàn)場,二是“中國航空之鄉(xiāng)”。把這兩大文化資源整合好、包裝好,必定能為我(江門)市擦亮“中國僑都”城市文化品牌再添兩個重量級籌碼。
每年河南新鄭和山東曲阜的拜祭活動,都能吸引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媒體追訪報道。如果將崖門拜祭活動作為每年固定的文化活動來抓好,自然會有眾多世界各地的媒體不請自來,并有大量網民免費為江門做宣傳。筆者建議,應該參考河南新鄭和山東曲阜的經驗,可由政府出面組織學生、市民和外地漢服團體,每年選擇固定時間在崖門古戰(zhàn)場開展拜祭活動,如果將每年的懇親會等僑務活動集中這一前后時間進行,到江門參加拜祭活動的漢服愛好者就會越來越多,江門知名度也能借此水漲船高。
江門五邑地區(qū)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航空之鄉(xiāng),國內甚至世界航空史上的幾項“第一”都與五邑華僑有關。例如,馮如是“中國航空第一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大批五邑籍鄉(xiāng)親到美國后響應孫中山“航空救國”的號召學習飛行,并在抗戰(zhàn)爆發(fā)后回國參戰(zhàn)。與此同時,江門還是中國航空工業(yè)開拓者和航空教育事業(yè)創(chuàng)建者黃光銳的家鄉(xiāng)。如在對外宣傳中突出“中國航空之鄉(xiāng)”這個“高大上”的品牌,既能在招商引資中展示五邑人民熱愛科學、善于創(chuàng)新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展示江門的工業(yè)潛力,又能提振人心。但目前江門五邑紀念飛虎隊員建筑寥寥無幾,大家較為熟知的只有臺山的“飛虎亭”,影響力顯然還不夠大。筆者建議在五邑華僑廣場建一個華裔飛虎隊員的塑像,并刻上能收集到的五邑地區(qū)飛虎隊員姓名,讓它不僅成為江門市的重要地標,也成為一個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陣地。此外,在城市新建道路和廣場上也可以多多體現“中國航空之鄉(xiāng)”的特色。
城市的發(fā)展往往是時勢造英雄。以漢服熱、國學熱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復興是“天時”,崖門古戰(zhàn)場、中國航空之鄉(xiāng)是江門獨一無二的“地利”,再加上“中國僑都”的“人和”,只要能夠重視三者的“對接”,就一定能點石成金,發(fā)揮文化資源在強化祖先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中的作用,擦亮“中國僑都”品牌,助力經濟建設。(譚定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