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歸僑僑眷

光影記述“僑”的四十年:國興,僑亦興

2018年11月19日 07: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視頻: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 第二展區(qū)——壯美篇章  來源:央視新聞

  光影記述“僑”的四十年:國興,僑亦興

  中新社北京11月18日電 (記者 周欣嬡)近日,“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實地探訪后,記者從這部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壯麗史詩中,發(fā)現了許多華僑華人及歸僑僑眷心系祖(籍)國,為改革開放事業(yè)做出獨特貢獻的動人故事。

  40年前,國門打開,心懷理想的有識青年得以留學海外,在廣袤的知識海洋中探索。一批批學子學成歸國,為國家發(fā)展貢獻了突出力量與不竭智慧。

  被習近平總書記稱贊為“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歸僑黃大年,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009年,黃大年出任母校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全職教授,他帶領科研團隊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為中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2017年1月8日黃大年因病去世時,年僅58歲。

  油畫《知識分子的優(yōu)秀代表——黃大年》,再現了黃大年作為首席科學家,在松遼盆地資源與環(huán)境深部鉆探工程項目現場勘探考察的情形;陳列的黃大年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勾畫著他親手繪制的設備草圖,標注著各個技術問題與工程進度。

  在“大國氣象”展區(qū),有“中國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模型,被游覽者重重包圍。作為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FAST的誕生,對于中國在科學前沿實現重大原創(chuàng)突破,意義非凡。

  而“中國天眼之父”——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南仁東,也是一名歸僑。

  展覽現場,一位身著北京匯文中學校服的男生在FAST模型前止步,看得聚精會神。他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對天文學癡迷,“南爺爺”是他的“偶像”。他表示,將來有機會,一定要投身天文學領域,希望能像“南爺爺”一樣,把圖紙變成實物,探索太空的無窮奧秘。

  事實上,不僅歸僑僑眷,廣大海外僑胞雖遠隔千山萬水,也對改革開放事業(yè)形成極大助力。

  改革開放之初,海外僑胞率先進入經濟特區(qū)和沿海僑鄉(xiāng)投資興業(yè),來自世界各國家和地區(qū)的華僑華人專業(yè)人士回國(來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為中國大陸引入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11月14日,觀眾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上參觀深海探測裝備模型。11月13日,“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在國家博物館開幕。<a target='_blank' >中新社</a>記者 賈天勇 攝
11月14日,觀眾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上參觀深海探測裝備模型。11月13日,“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在國家博物館開幕。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致第十二屆世界華商大會開幕的賀信中指出,“中國改革開放事業(yè)取得偉大成就,廣大華僑華人功不可沒”。

  多年來,海外僑胞融通中外,積極發(fā)揮橋梁作用,在當地主流社會掀起弘揚中華文化的熱潮。展覽顯示,如今中華文化“走出去”取得顯著進展,全球建成35個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同157個國家建立機制性文化合作關系,這與僑胞們的努力密不可分。

  面對民族大義,廣大華僑華人始終堅決維護祖(籍)國領土完整,推動中國和平統(tǒng)一大業(yè)。統(tǒng)計顯示,海外僑胞自發(fā)成立了200多個反“獨”促統(tǒng)組織,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反“獨”促統(tǒng)活動,遏制“臺獨”分裂勢力的活動和影響。

  迎來民族盛事,海外僑胞從未缺席,不遺余力參與支持。以北京奧運會為例,35萬海外僑胞攜手港澳臺同胞捐款9.3億元人民幣共建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這座標志性場館,已然成為全球華僑華人為奧運凝心聚力的紀念豐碑。

  國運興,則僑運興。一幅幅光影之中,折射著一位位華僑華人和歸僑僑眷對祖(籍)國的牽掛與盼望。

  在網上展館的觀眾留言板上,一條留言這樣寫道:“出國很多年,每次回來都覺得日新月異,中國的成就有目共睹,祝我的祖國越來越好!”(完)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歸僑僑眷頻道精選: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