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印尼歸僑攝影家翁乃強用光影記錄中國變遷
(新中國70年)人物志:印尼歸僑攝影家翁乃強用光影記錄中國變遷
中新社北京7月31日電 題:印尼歸僑攝影家翁乃強用光影記錄中國變遷
作者 馬秀秀
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發(fā)射成功、中美兩國“乒乓外交”、中國恢復高考、改革開放初期市民生活變化……
當記者把畫冊一頁頁翻開,時空感撲面而來,感覺像是為課本中的文字、影視劇中的畫面找到了真實而又鮮活的注腳。
“記錄時代是我的追求?!庇∧釟w僑攝影家翁乃強回國60余年,拍攝了大量富有時代精神和生活氣息的作品。他說,把歷史記錄下來,“才能讓后人了解我們走過的路”。
1936年,翁乃強出生于印度尼西亞一個僑領(lǐng)家庭。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翁乃強家中升起五星紅旗。隨后,大哥、二哥相繼被父親送回祖國,翁乃強也于1951年回國,“父親想把我們送回來,參加新中國建設(shè)”。
回國后,翁乃強相繼考取育英中學、中央美術(shù)學院附中、中央美術(shù)學院,后進入《人民中國》雜志社做攝影記者。
在大學面試被問及為何學美術(shù)時,年僅18歲的翁乃強謹記著父親的教誨,“我學美術(shù)可以為人民服務(wù)”。
記者注意到,在翁乃強的胸口別著一枚徽章,徽章下面刻得正是“為人民服務(wù)”五個字。他說,“人得有信仰,一輩子只考慮個人沒意思”。
從中央美術(shù)學院附中起,翁乃強就時???zhèn)€相機,為同學們拍照片;為完成大學畢業(yè)創(chuàng)作,他深入全國最大的華僑農(nóng)場——海南島興隆華僑農(nóng)場,同工人們一起開荒、種橡膠,創(chuàng)作了大量攝影、繪畫和版畫作品。“他們辛勤工作,為新中國建設(shè)作出了貢獻。”
1967年,翁乃強跟隨學生前往江西等地,徒步重走長征路。學生們登臨黃洋界、探訪“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那口“紅井”、在江西瑞金探訪紅軍駐地……翁乃強說,無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長征精神永遠都不會過時。
1968年開始,翁乃強跟隨知識青年赴北大荒報道。知青們開墾荒地、改造沼澤,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于把荒無人煙、條件惡劣的北大荒建設(shè)成了良田千里的北大倉。
“上山下鄉(xiāng)也塑造了我的價值觀?!蔽棠藦娬f,事情是一點點做出來的,只要自己努力奮斗,就能做出成績,“新中國建設(shè)也是這樣,成就是通過勞動一點點創(chuàng)造的”。
1977年冬天,中國恢復高考??荚嚠斕欤棠藦娙ヅ默F(xiàn)場。
照片中,一位女學生手握鋼筆,聚精會神地審題作答。這張照片也成為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中“恢復高考”的見證。
“當時怕影響學生考試,不敢開閃光燈,就采用高速膠卷,盡量用長鏡頭取景?!蔽棠藦娤蛴浾呓榻B,照片中的女學生后來成為了北京某大學教授。
雖然早已退休,但翁乃強仍時???zhèn)€相機,看到有美感的、有意思的瞬間,就按下快門。“我一直都是抓拍,記錄最真實、自然的瞬間?!?/p>
如今,翁乃強的很多作品已經(jīng)作為歷史的見證,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
翻著自己的畫冊,翁乃強感慨于中國時代的變遷:計劃經(jīng)濟時代,北京冬季蔬菜匱乏,家家戶戶儲存大白菜,而現(xiàn)在菜品豐富、琳瑯滿目;以前家里能有電視機就是富裕,現(xiàn)在中國彩電出口到海外;以前自行車算“三大件”,現(xiàn)在共享單車隨處可見……
“攝影是形象的記錄?!蔽棠藦娺呄蛴浾哒故旧形凑淼膸坠褡幽z卷邊說,要盡早整理出來,為歷史留下這些記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