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嬌”求“撤僑”別太任性 公民海外責任不能忘
強震后的72小時是救援黃金時間。但在加德滿都機場起降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究竟如何解決保證國際救援人員和物資的抵達與撤走滯留在機場的外國旅客這對矛盾?
在尼泊爾震后余生的重慶游客@lulu在微信朋友圈里寫道:“站在受災國角度,航路72小時的最高優(yōu)先級不是撤僑……受困機場和埋在廢墟里,輕重緩急,應該有個基本的認識,對吧?”網(wǎng)友西山小寶寫道:“大災當前,國家又不是你一個人的老公,照顧不了那么細致。”網(wǎng)友的這些話針對的都是這幾天的一個熱點話題:滯留在尼泊爾的中國游客該不該要求政府“撤僑”。
撤僑是一國政府把僑居在他國的本國公民撤回本國行政區(qū)域的外交行為。中國政府歷次撤僑行動,都是在當?shù)乇l(fā)騷亂、戰(zhàn)亂沖突、嚴重自然災害情況下制定預案、組織開展的。如前不久的也門沖突中,中國大使館啟動的撤僑行動。但實際操作中,中國外交部在尼泊爾強震后的第一時間緊急協(xié)調(diào)民航局等相關部門,指導駐尼泊爾使館迅速開展我受困公民疏散工作。這屬于廣義上的領事保護,并沒到要撤僑的地步。
尼泊爾地震發(fā)生的25日當天,中國駐尼泊爾大使館劉曉光武官前往加德滿都機場安撫和疏散中國旅客。他說:“大家都能走,只是時間早晚的事”。但“大家都能走”和“大家都免費走”是兩個概念。后者實際上是想要政府撤僑,而心態(tài)上是一種向政府的撒嬌。當然,老百姓向政府撒嬌也說明了一種對政府的信任和依賴,但撒嬌不能再進一步到任性。
有學者說,“中國式撤僑”的驕傲可以是我們行動規(guī)模,也可以是速度,但決不應引入舒適度和免費兩個參數(shù)。著名學者葉海林在《對于中國式撤僑,請適度傲嬌》一文中指出,要求大規(guī)模、快速、舒適且免費的撤僑是對政府政策的不合理預期。在領保工作方面,并不一定就越“給力”就越好?!皬娬{(diào)中國政府對海外公民的保護能力……有助于強化我們公民向海外追尋夢想的信心,但同時也必須強調(diào)中國公民的海外責任。”(杜白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