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萬文物流失海外 你知道華人保護文物有多拼?
十年一見的《清明上河圖》在故宮展露真容,引發(fā)公眾參觀熱潮。為見到稀世珍寶,人們排七個小時長隊也在所不惜。中華泱泱大國,寶藏無數,可仍有大量文物流失海外,歸途難捱,海外華人盡匹夫之責,成為保護文物的重要力量。
歷史上曾多次災難性文物流失

觀眾排隊等待參觀《清明上河圖》
鴉片戰(zhàn)爭以來,因戰(zhàn)爭、不正當貿易等原因,大批中國珍貴文物流失海外。據不完全統(tǒng)計,中國流失在外的文物超1000萬件。
近代歷史上曾出現四次文物流失高峰,根據流失時間的先后,流失海外的文物可分四類。
以圓明園為代表,在鴉片戰(zhàn)爭后陸續(xù)被列強掠奪;
以敦煌文物為代表,清末由于政治動蕩被非法購買;
謐戰(zhàn)期間日本從中國掠奪的文物;
改革開放后,以非法走私途徑流出國境的文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統(tǒng)計,在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藏有中國文物164萬件,而民間藏有中國文物的數量是館藏數量的10倍之多。其中,英、法、日等國,中國文物的藏量巨大。這意味著5000年中華史,每一天的文明碎片都有10件客居他鄉(xiāng)。
流失文物中有哪些稀世珍寶?
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許多都是頂級珍寶,他們四散在世界各地,有的甚至因為保護不力面臨被毀的危險。

女史箴圖
年代:東晉
作者:顧愷之
文物現狀:收藏于大英博物館
原作已佚,現存為唐代摹本。1900年后流失海外,由于保管不善,被攔腰截為兩段,并出現了掉渣現象。

喪亂帖
年代:東晉
作者:王羲之
文物現狀:收藏于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
《喪亂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chuàng)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

螺鈿紫檀五弦琵琶
年代:唐代
作者:不詳
文物現狀:收藏于日本宮內正倉院
螺鈿紫檀五弦琵琶是唐朝的一種鑲嵌質地樂器,它是傳世唯一一個五弦的琵琶。

瀟湘臥游圖
年代:南宋
作者:李姓畫家
文物現狀:收藏于東京國立博物館
此畫是乾隆皇帝最愛的山水畫,整幅長卷淡墨皴染一氣呵成,大氣磅礴。

至正型元青花龍紋大瓶
年代:元代
作者:不詳
文物現狀:收藏于大英博物館
此瓶有確切紀年,直接書寫在瓶頸上,花紋繪制精良,難有與之比肩者。
。。。。。。
流失在海外的珍寶實在太多,小僑每列一項都覺得錐心泣血。

華人為保護流失文物各顯神通
中國海外流失文物的回歸路阻礙重重。由華僑華人為主體的“海外軍團”通過各種方式為國寶奔走,盡“匹夫之責”,成為促成文物回流的重要力量。
捐贈私人收藏
不少華人收藏家藏品豐富,出于愛國之心以及對文物安全的考慮,紛紛將自己畢生所藏文物捐贈給中國的博物館。
從海外拍賣行競拍
國際市場上往往把中國文物的價格炒得很高,但仍有華人不惜一擲千金,拍下文物后返還中國。
通過民間籌款回購
高昂的文物價格往往不是一人之力能夠承擔。為了籌集款項,不少華人動用各種關系,發(fā)動民間力量捐款,成功回購流失文物。
文物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那些流失在海外的文物,更是與跌宕起伏的國家歷史與命運緊密相連,與我們的民族情感緊密相連。海外華人為中國文物回流傾注心力,這份赤子之心應被所有人銘記。(來源: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 作者:冉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