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shè)為首頁
首頁華僑華人

美國亞裔的兩難境地:只被看到還遠遠不夠

2016年10月18日 16:08   來源:中國僑網(wǎng)   參與互動
字號:
美國記者采訪不會英文的華裔耆老,并放大他們不會回答問題的尷尬時刻。(美國僑報網(wǎng)
    美國記者采訪不會英文的華裔耆老,并放大他們不會回答問題的尷尬時刻。(美國僑報網(wǎng) 視頻截圖)

  中國僑網(wǎng)10月18日電 據(jù)美國《僑報》編譯報道,美國《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17日發(fā)表的一篇評論文章稱,美國廣播公司(ABC)播出的《初來乍到》(“Fresh Off The Boat”)是20多年來第一部展示亞裔美國家庭的家庭喜劇。劇中針對亞裔美國人在美國這樣一個真正熱衷文化同化所帶來的融合的國家中的經(jīng)歷,進行了不斷的發(fā)問。

  日前《初來乍到》新一季的首播中似乎對于以上那些問題的關(guān)注減少了,而更多關(guān)注于對亞裔美國人的身份發(fā)表觀點。首播中,黃姓家庭回為參加婚禮,回到了故鄉(xiāng)中國臺灣。到達后,他們震驚地發(fā)現(xiàn),他們在中國臺灣也顯得格格不入,與他們在美國的感覺一樣。

  他們同屬于兩個世界,卻在哪里也找不到歸屬。當考慮到美國亞裔在大眾文化中常被看作是“點睛之筆”或完全是美國社會中來自外國的“其他人”時,亞裔美國人這種身份的微妙差異就會變得更加明顯。

  本月初,在節(jié)目“O’Reilly Factor”中直播了一個“喜劇片段”,其中記者耶西•沃爾特西(Jesse Watters)在紐約的唐人街,對亞裔美國人進行了不禮貌的采訪。在東方音樂的背景下,他問這些人:“這是龍年嗎?”

  在沃爾特西片段播出一周后,《紐約時報》的一位副主編邁克爾•羅(Michael Luo)也發(fā)表了一封公開信,信中寫到一名女子向羅的家人喊道“回你們中國去!”讓這名女子理解他是一名亞裔美國人的經(jīng)歷,使得羅認識到,“這就是我們許多人每天都想要擺脫的一直存在的‘異類’感。不管我們怎么做,不論我們有多成功,交了什么樣的朋友,我們都融入不了。我們是外國人。我們不是美國人。”

  羅的公開信、沃爾特西的問話以及NBC取消播出的一個種族主義情景喜劇《郵寄之家》(“Mail Order Family”)證實了另外存在的一些問題:不同膚色、不同背景的亞裔美國人,因為被看作外國“異類”,都曾遭遇過針對他們的肆意破壞、騷擾以及歧視。盡管美國亞裔因其“高收入,受過良好教育以及快速增長”被看作是同化了的“榜樣少數(shù)族裔”,但他們依舊被看作是外國人、從外國來的、非美國人或者,具有威脅性的漫畫原型。

  這些讓美國亞裔憤怒與沮喪的成見和“異類”看法在2016年依舊存在,而如今這些長久以來被推至大眾文化邊緣的群體,正逐漸在主流中尋找他們的身份代表。我們看到幽默的孕婦艾麗•黃(Ali Wong),這名《初來乍到》的特約撰稿人在她的Netflix單人脫口秀節(jié)目《眼鏡蛇寶寶》(“Baby Cobra”)上痛斥種族、性別歧視和女權(quán)運動;我們看到CBS新聞數(shù)字新聞主持人和副總統(tǒng)辯論主持人伊萊恩•奎佳諾(Elaine Quijano)成為第一個主持國家辯論的亞裔美國人和非裔美國記者。我們看到敏迪•卡靈(Mindy Kaling)在她自創(chuàng)自演的情景劇《明迪煩事多》(“The Mindy Project”)中不斷刷新歷史紀錄;上周,《不才專家》(“Masters Of None”)的聯(lián)合制作人阿奇茲•安賽瑞(Aziz Ansari)和艾倫•楊(Alan Yang)榮獲了艾美獎的喜劇類最佳編劇獎。楊在他的獲獎感言中說,“這個國家有1700萬亞裔美國人,1700萬意大利裔美國人。他們有《教父》(“The Godfather”)、《好家伙》(
“Goodfellas”)《洛奇》(“Rocky”)《黑道家族》(“The Sopranos”)。我們只有Long Duk Dong(美國電影《十六支蠟燭》里的亞裔角色)。所以我們的路還有很長。但我知道,我們一定能到達那里,我對我們充滿信心,我們只需要繼續(xù)努力下去?!?/p>

  這些就是亞裔美國人的聲音,他們不愿被看作是單片漫畫原型,他們對自己的美國亞裔身份有著自己的定義:一個不被成見所縛的豐富、多樣、有細微差別的族群。這些聲音想要顛覆亞裔安靜、順從的刻板印象,并把這些看作是種族偏見。這些聲音對如今美國亞裔的多重身份表示認同。他們是純粹的美國人,也是純粹的亞洲人,他們有時候同屬于兩個族群,有時候又哪個也不是。存在于兩種狀態(tài)當中的新的美國亞裔,拒絕被他人所定義。他們對自己處于兩種文化之間表示完全認同,全部接受。這些聲音,將用這樣的信息激勵下一代:你是真實的,你是合法的,你可以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但是,僅僅代表和“努力”不足以帶來進步。人們常說,我們有兩種身份:一種來自于我們?nèi)绾慰创约?,另一種來自于別人如何接受。近來發(fā)生的事件向我們展示了有很多的美國白人依然通過有色眼鏡來看待亞裔美國群體。但是,這些事件也向人們展示了亞裔美國人時刻準備顛覆成見,發(fā)出反映真實亞裔身份定義的聲音。

  只被看到還遠遠不夠。他們必須讓為自己正聲、把握自己的身份變成常態(tài)。他們必須要讓亞裔美國人有權(quán)利提出異議。他們必須要鼓勵與支持那些想要否決現(xiàn)狀的亞裔美國人發(fā)聲,這樣才能讓這一族群擺脫例外,成為常態(tài)。(陳沉)

【編輯:李明陽】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華僑華人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wù) | 供稿信箱 | 版權(quán)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復(fù)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guān)注僑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