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選擇低齡留學 家長應多聽孩子真實想法
最近,與一位在留學機構做高中留學項目的朋友聊天,發(fā)現前兩年一路“高歌猛進”的他,今年招生形勢卻不容樂觀?!傲魧W機構的日子都不如以往好過,被本地的高中國際部和國際學校搶了不少生源。”
近年來,低齡留學潮興起,但伴隨而來的問題也不少。朋友項目中三位小留學生的經歷就頗具代表性——就讀英國寄宿中學的丹丹(化名)非常戀家,她總是哭訴說想回家,父母不得不把她接回國;小趙(化名)讀的也是英國寄宿中學,高昂的學費對于他的家庭來說是不小的負擔,家里不得不賣房供其讀書;而在美國走讀中學就讀的小張(化名)則因為英語聽說不過關和文化差異聽不懂老師講課,沒法與新同學交朋友,也沒法融入寄宿家庭。
電視劇《小別離》就是對這股低齡留學潮的反思。正是這種反思促成了高中國際部和國際學校的異軍突起。的確,作為高考應試教育的又一個替代性選擇,高中國際部和國際學校解決了低齡留學的不少“頑癥”,家長可以就近陪伴,沒有文化差異,花費少一些,甚至可以“高考、留學兩不誤”。
那么,高中國際部和國際學校就“完美無缺”了嗎?也不盡然。有些學校的高中國際班課程設置和師資不成熟,招生情況并不理想,最后不得不草草收場。有些小留學生出國前讀的就是國際學校,之所以選擇出國,是因為在他們看來,有些國際學校搞的還是應試教育那一套,成天只會讓學生“學學學”。
其實,無論是上國際班,還是做小留學生,都要建立在正確認識、理性選擇的基礎之上。如果選擇在本地上高中國際班和國際學校,要了解清楚學校的課程設置,是美國的AP課程,還是英國的A-Level課程或者IB課程,老師來自何處,師資力量是否雄厚,學生最后都去了哪里,每年有多少比例的學生能上前50強大學等等。而如果選擇做小留學生,則要看看孩子的性格、適應能力以及英語水平等等。當然,在做出任何選擇之前,家長都應該多與孩子溝通,多聽聽他們自己的想法。(木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