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華僑華人

三代中國人留學瑞士的故事:學外語 促交流 謀創(chuàng)新

2017年01月18日 16:42   來源:新華社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新華社北京1月18日電 題:通訊:學外語、促交流、謀創(chuàng)新——三代中國人留學瑞士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 王卓倫、鄭明達、孫奕

  1950年9月14日,瑞士成為最早與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之一。此后,幾代中國留學生陸續(xù)在“歐洲花園”的象牙塔內深造學習,并將各自所學投入到祖國的建設和發(fā)展中。

  他們的留學記憶,編織出一番別樣的中瑞情誼,也見證了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再到新世紀以來,中國多個領域從起步到成熟的歷程。

  “我待瑞士如初戀”

  1957年,曾參與日內瓦會議的外交部翻譯邱應覺成為第一個在瑞士日內瓦大學翻譯學院注冊的新中國留學生。

  此后,與邱應覺一樣,越來越多的中國公派留學生來到這里學習德語、法語、意大利語等西方語種,他們中的很多人日后成為新中國外交事業(yè)的中流砥柱。

  前中國駐瑞士大使蔡方柏就是其中一員。

  “1962年2月,我們先坐了6天6夜火車從北京到莫斯科,停留一夜后,飛往捷克布拉格再轉一次機,才最終抵達瑞士蘇黎世。”蔡方柏回憶道,那也是26歲的他第一次踏上異鄉(xiāng)土地。

  盡管此前已經在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專業(yè)學習了四年,但初到法語區(qū)的蔡方柏,還是感到困難比預想中要大很多。

  “在國內聽力練習做得少,聽老師講課似懂非懂,因為詞匯量不夠,所以閱讀速度也很慢……”蔡方柏說。相比于學業(yè)上的障礙,更大的壓力來自心理層面——把法語學扎實,才能不辜負祖國的期望。

  這也成為他的動力。經過不懈努力,蔡方柏的法語突飛猛進。他選修了經濟學院、文學院、法學院、國際關系學院的課程。課余,他還堅持每晚看3-4小時的法語電視節(jié)目。

  “這樣可以訓練聽力,又擴大了知識面,豐富跨文化交流的知識,加深對國際局勢的理解?!彼f。

  與蔡方柏不同,陳寶順在抵達日內瓦大學之后,才開始接觸與他40多年外交生涯一直相伴的意大利語。

  “剛到瑞士,老師是用法語講課,我們完全不懂,只能用英語交流、用手勢比劃?!钡谝惶谜n的場景他至今歷歷在目。一個月后,意大利語課程正式開始,更是給他提出了難題。但是,在學習一段時間后,他已經可以做一些意法雙語互譯的作業(yè)。

  1985年,陳寶順成為中國駐米蘭總領事館首任總領事?!霸谝獯罄?,我度過了大半生的青春年華。而我對瑞士的感情,則猶如初戀一般?!彼f。

  “不能給中國人丟臉”

  改革開放后,中瑞兩國在教育領域的交流合作進一步發(fā)展。中國留學生也得以在更加多元和豐富的領域深造學習。

  1982年,當大多數中國人對計算機還非常陌生的時候,25歲的艾波已經獲得了母校北京大學計算機系的出國預備生資格,即將奔赴伯爾尼大學的消息讓他喜出望外。

  在瑞士的幾年間,“我來自中國”這幾個字對艾波是一種支撐,更是一種責任:“當時在學校里攻讀學位的只有兩名中國人,不能給中國人丟臉?!?/p>

  盡管是第一次出國、第一次用純德語學習專業(yè)課程,但艾波憑著扎實的學術功底、突出的科研能力很快成為所在的研究所錄取的第一個中國人、導師接收的第一個外國留學生,并在第三年就拿到了博士學位。

  與艾波幾乎同時期留學瑞士的端木美,則在弗里堡大學歷史系深造。80年代初,在瑞士的中國留學生比較少見,但那時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引起了西方國家的關注。

  “我在食堂吃飯時,常有外國同學湊過來,問我關于中國的各種問題,我也總是耐心回答,”端木美說,“那是我走出國門后,最初獨自面對的‘外交’場面。那段經歷也告訴我,來自不同社會制度的人,需要的是對話、包容與理解,而不是對立、爭吵和敵視。”

  如今,端木美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員,瑞士史是她的主攻方向之一?!皣鴥妊芯咳鹗繗v史的人相對較少,我希望通過學術研究增進兩國之間的了解,構架起中瑞友好交流的橋梁?!?/p>

  “創(chuàng)新是中瑞兩國共同的話題”

  1991年,清華大學的碩士畢業(yè)生陸凡前往瑞士洛桑聯邦高等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成為聚合物研究實驗室中第一個來自中國的留學生。

  誰承想,在瑞士的5年時光卻開啟了陸凡專注于互聯網的職業(yè)生涯。正是在這里,陸凡第一次接觸互聯網、發(fā)出第一封電子郵件。也是在這里,陸凡感受到了創(chuàng)新的力量。

  如今,他已是一家移動互聯網公司的CEO,瑞士的經歷一直是他寶貴的財富?!拔覍θ鹗康挠洃洀奈锤淖?,她始終是美好的、年輕的?!?/p>

  在新世紀之初前往瑞士留學的楊洲,則是中瑞在創(chuàng)新領域合作不斷深化的見證者和受益者。

  2003年,楊洲在取得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博士學位后,前往蘇黎世聯邦高等理工大學的非線性光學實驗室做博士后。

  “當時,周圍的出國之風正盛,我也有種強烈愿望想到外面看看?!睏钪拚f。到了瑞士才發(fā)現,學校里的中國學生非常多。瑞士在科技創(chuàng)新領域的獨特資源優(yōu)勢,讓國內很多學生和學者心向往之。

  初到瑞士,教授建議楊洲專攻非線性光學有機晶體,這是有著良好應用前景、在國內尚有發(fā)展空間的新型材料,和楊洲在國內的科研內容大有不同。為了盡快出成果,楊洲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周末沒事就泡在實驗室里,就連圣誕假期也如此。”

  “中國學生很刻苦,善于鉆研;瑞士則有先進的科研設備和濃厚的創(chuàng)新氛圍,有時大家喝咖啡休息時,也會聊聊自己的科研進展和新的想法。這樣的結合就很容易出成果?!睏钪拚f。

  回國后,楊洲憑借在瑞士的一系列工作成果成為了北京科技大學的教授,在瑞士的研究方向也成為他目前的研究領域之一。如今,他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前往瑞士留學深造?!爸腥饍蓢F在是創(chuàng)新戰(zhàn)略伙伴關系,這將帶來更多合作機遇,創(chuàng)新是中瑞兩國共同的話題。”

【編輯:張金杰】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華僑華人頻道精選: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