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華僑華人

虎媽狼爸棒打出孝子? 華人教子其實有不同打開方式

2017年12月24日 08:44   來源:中國僑網(wǎng)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視頻:女兒不想當中國人 華裔爸爸出版圖畫書引導女兒  來源:央視國際高清

  中國僑網(wǎng)12月24日電 題:虎媽狼爸、棒打出孝子?海外華人教子其實可以有不同的打開方式

  作者 梁異

  什么?又有華人家長因打孩子惹官司?

  中國有句古話,“棒打出孝子”。以打罵方式管教孩子,似乎成華人教育孩子的特色。而此理論放到有些國家實踐,可能給家長帶來大麻煩,嚴重的甚至造成骨肉分離!

  2017年,華人家庭教子上演怎樣的“悲歡離合”?一起來看。

  中外文化有差異 華人教子成被告

  紐約華人母親吳女士,因6歲兒子逃學,一氣之下用藤條打了他兩下。兒子回校上課,被老師發(fā)現(xiàn)傷痕,老師向紐約兒童福利局舉報,吳女士被控傷害兒童等八項刑事罪名,身負保護令,不得接近兒子,被迫搬出家中。

  事后,吳女士稱十分后悔,望華裔新移民母親以她為鑒,教育孩子時不要打孩子,應依靠溝通和說服教育孩子。

  新西蘭華人丁先生夫婦也遇同類麻煩,他們?nèi)f萬沒想到被自家孩子報警告了。大兒子向老師反映,自己被爸爸家暴,還撒謊說母親家暴兩個小兒子,因此丁先生夫婦被認定為危險人物,可能失去撫養(yǎng)權。

  意大利一位華人奶奶則被“熱心”鄰居送進警局。起因是其6歲小孫子調(diào)皮,老人動手打了孩子。鄰居聽到孩子的哭喊聲報了警,警方趕到發(fā)現(xiàn)孩子鼻子流著血,臉上有傷,就以實施家暴為由將老人逮捕。

  類似事情屢見不鮮,在中國文化中看似合理的教子行為,在國外竟可能觸犯法律。華人教子方式與國外社會如此格格不入嗎?

  融入住在國 家長采取新型教育方式

  華人教子,不只打罵這一種方式。有些華人家長積極融入住在國,采用適合當?shù)氐慕逃绞剑敛缓?/p>

  英國華人朱俊華夫婦選擇在家教授孩子?!霸诩疑蠈W”流行于英國很多家庭,父母自主安排子女教育,孩子不必去公立或私立學校。

  為何在家上學?原因竟是,為學中文。

  “女兒中文本來很好。上小學后英文在班里出類拔萃,但中文卻退步很明顯?!?/p>

(英國《華聞周刊》微信公眾號)
(英國《華聞周刊》微信公眾號)

  朱俊華介紹,女兒每天在家吟誦《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等中文經(jīng)典,學習漢字。

  “周日她媽媽開班教華人小朋友學中文。女兒中文水平還不錯,基本上是作為班長或者助教了?!?/p>

  朱俊華還給女兒放權,由她自己安排每天的學習順序及學習時間。

  “孩子認真學習提前做完就可以多玩一會兒。沒做好就會影響她自己的玩耍時間。一段時間后,孩子就明白這個道理了。”

圖為雷雷和她的一雙兒女。(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受訪者提供)
圖為雷雷和她的一雙兒女。(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受訪者提供)

  美國華人母親雷雷也有一套“育兒經(jīng)”。她的兒子是西點軍校學生,6月獲西點軍校綜合得分第一名;女兒讀高中二年級,卻已把大學二年級課程學完。

  雷雷常告誡孩子要有感恩的心。她本身是美國華人基金會創(chuàng)始人,而兒子也在2015年利用學校休假,要求到中國貧困地區(qū),與農(nóng)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實踐中鍛煉毅力。

華人義工在海灘撿垃圾。(美國《僑報》/夏嘉 攝)
華人義工在海灘撿垃圾。(美國《僑報》/夏嘉 攝)

  鼓勵孩子參與公益,在美國華人家庭中非個別現(xiàn)象,華人帶孩子做義工的身影隨處可見。幫助裝飾玫瑰花車,在海灘撿垃圾,都被納入華人家長的選擇,無形中對孩子形成教育。

  說起言傳身教的力量,就不得不提獲哈佛大學全額獎學金的華裔女孩李美玲所處的家庭。女孩表示從沒刻意追求名校,獲意外驚喜要感謝父母的開放式教育。

美國華裔李美玲拿哈佛全額獎學金。(美國《世界日報》/高梓原 攝)
美國華裔李美玲拿哈佛全額獎學金。(美國《世界日報》/高梓原 攝)

  李美玲平時與家人同在書房的三張書桌旁各自忙碌,“印象中,母親做事十分專注,耳濡目染也學習到做事要有始有終,認真對待每一個細節(jié)。”

  最好的教育,在家里。

  方法可取與否 孩子的接受程度說明一切

  “華人船王”趙錫成曾說,讓孩子長進,一定要得法,父母需要和孩子“契合”。

  今年,趙小蘭當選美國交通部長,也讓趙家的教子方式為人所津津樂道。其父趙錫成自認是中西合璧的父親,他曾分享家庭教育原則之一,團體意識。

資料圖:趙小蘭和父親趙錫成。<a target='_blank' >中新社</a>發(fā) 陳鋼 攝
資料圖:趙小蘭和父親趙錫成。中新社發(fā) 陳鋼 攝

  很簡單,趙家女兒們除打掃自己房間,周末還幫助整理花園、草坪,檢查和清理游泳池。就連家門前的柏油路面,都是五姐妹在父親指揮下鋪成。

  團體意識伴隨趙小蘭的成長,待她步入美國政壇后,她也助更多亞裔獲得進入美國主流社會的機會。

  形式不用太復雜,孩子接受就好。

  比如對很小在國外生活的華二代來講,認知自己的華裔身份,或許顯得“高深莫測”。美國一位華人父親用富有創(chuàng)意的方式,讓孩子接受身份認同教育。

華人爸爸張先生與女兒(央視新聞視頻截圖)
華人爸爸張先生與女兒(央視新聞視頻截圖)

  女兒有天對父親說,自己不想當中國人,還拿出她平時看的童話書問道,為什么自己沒有金發(fā)碧眼,跟書里的主人公看起來不一樣。

  正因為女兒的話,父親萌生自己創(chuàng)造圖畫書的想法。他付諸行動,讓亞洲面孔的姑娘在書中做主角。女兒看后沒再提之前的問題,甚至還希望學中文。

書中主人公(央視新聞視頻截圖)
書中主人公(央視新聞視頻截圖)

  可見,在教子這件事上,方法尤為重要。家長發(fā)揮創(chuàng)意是一方面,重要的是,選擇適合孩子的方式。合理教子,讓“悲歡離合”都化作幸福圓滿。

【責任編輯:丁海平】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華僑華人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