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這四十年:坎坷歲月的悲歌和喜歌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四十年來,廣大海外僑胞是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fēng)來華投資的先行者和主力軍,是中國面向全球、擴大開放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可以說,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取得的偉大成就中,華僑華人功不可沒。
“‘僑’這四十年”主題征文活動啟動后,海內(nèi)外投稿紛至沓來。即日起,一篇篇佳作將陸續(xù)刊出,展現(xiàn)華僑華人與中國同行的四十年。
——編者按
坎坷歲月的悲歌和喜歌
劉登翰
一簇火熖在我眼前忽閃忽閃地飄動,這是從幾千里外的家鄉(xiāng)帶來的祭奠的紙錢燃起的火熖。火熖隨著紙錢的不斷添加嗶嗶剝剝地響著,晃動的火苗中仿佛有個人影閃動,這是誰呢?是父親來看望當(dāng)年他還不懂事的兒子嗎?
1948年,父親再度踏上遠行菲律賓的航程,本以為一年半載就要回來的——這在我們家族已成規(guī)矩,男丁十六歲或小學(xué)畢業(yè),就要出洋去謀生,然后回來結(jié)婚成家,再返赴南洋。此后一年兩年就這樣往返一次,像把一條細細的絲線系在遠遠飛去的風(fēng)箏上。沒想到這次由于時局變動,風(fēng)箏線斷,父親阻隔在菲律賓幾十年,最后連一把骨殖也埋在那片異國的土地上了。
父親的音訊渺無,母親獨自撐起這個有四個兒子的家。
1955年夏天我從廈門師范畢業(yè),被要到廈門日報當(dāng)記者,總算可以多少幫到母親一點。記者生涯的開始,我跟一位老記者跑文教線,有時到廈門大學(xué)采訪,我從囊螢樓寬大的走廊走過,里面正上課,我故意放慢腳步,聆聽教室里傳出的講課聲,心里有些不甘,都一樣年紀,為什么我不能上大學(xué)?
翌年,國家號召向科學(xué)進軍,動員在職干部報考大學(xué)。周圍條件適合的同事、同學(xué)都爭相報名,我也動了心,卻不敢說。倒是母親先看出來了,對我說,你若想讀書就去報名,別擔(dān)心家里。就這樣,報社放了我半個月假復(fù)習(xí),1956年9月,我成了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的一名學(xué)生。
畢業(yè)分配,我申請回到廈門以便幫助母親照顧三個還在讀書的弟弟。如愿回福建報到時,卻發(fā)現(xiàn)在人事局的分配名單上我那一欄的備注多了幾個字:“海外關(guān)系復(fù)雜”。我被發(fā)落在閩西北,一晃就是二十年。原來還葆有一點溫馨記憶的父親,成了我的包袱,這個無所不在的“海外關(guān)系”,無論怎樣也甩不掉。
歷史又迎來一場巨大的變革。受惠于這場變革,改變了我生命的軌跡。我從一個基層打雜的文化干部,回到年輕時候向往的學(xué)術(shù)崗位。那年我已過了不惑之年,卻對人生充滿了疑惑。年過四十要像剛走出校門的年輕學(xué)子一樣,從零開始進軍學(xué)術(shù),其困難可以想見。不過,這是我四十歲以后才重逢的春天,我不能辜負命運的這一賜予。母親在天上祝福的眼光,會一直慈愛地陪伴著我。
生命翻開了新的一頁,這是受到信任、受到尊重、也讓我有以報答的一頁。我從1979年歲末調(diào)入福建社會科學(xué)院,至2008年歲末我72歲才退休。但退休并非研究工作的結(jié)束,三十多年里我出版了三十多部著作,也獲得了國務(wù)院給予的專家特貼、國務(wù)院僑辦和全國僑聯(lián)授予的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獎?wù)潞酮劆?、中共福建省委和福建省政府評予的“福建省優(yōu)秀專家”榮譽,學(xué)術(shù)上也獲得一些獎勵。這些本都微不足道,曬出來只不過想說明,作為一個華僑子弟,我的前二十年和“這四十年”,有著天壤之別。
沒有中國改革開放的“這四十年”,就沒有我一個默默無聞的華僑子弟生命重光的四十年。
當(dāng)年連想都不敢想的父親,又時時在我夢中出現(xiàn)。雖然父親于1962年——我大學(xué)畢業(yè)的第二年就過世了,但我常想,在他病危的時候誰伴在他的身邊?他久羈異邦重又結(jié)婚留下子女沒有?那是我的同父異母兄弟啊!他們現(xiàn)在的生活怎樣?我什么時候才能到父親墳前盡一份人子之情,灑一杯祭奠之酒,代為母親和我們四個兄弟表達數(shù)十年積累下的思念和哀悼?
我慶幸能有機會兩次應(yīng)邀到菲律賓出席學(xué)術(shù)會議,都在馬尼拉。會議之余到處打聽“納卯”在哪里?那是我自小從母親口中知道的父親在菲律賓謀生的地方,在我心里,納卯和父親是連在一起的。在會議發(fā)言時,我曾半開玩笑地說:我到菲律賓,有一半是來“尋根”的。朋友們都很熱心,告訴我納卯是遠在菲律賓南部的綿蘭老島的首府,一座近兩百萬人口的菲律賓第三大城市。在華僑口中的納卯,即今日著名的達沃市,距馬尼拉乘機還有兩個小時的航程。會議行程緊迫,且杳無一點線索,無法前往,只能拜托尋找納卯的朋友幫我打聽。然而拖了幾年,并無結(jié)果。
2010年,我去香港參加一個學(xué)術(shù)活動,適逢家鄉(xiāng)南安劉林劉侯旅外宗親會成立,我也是南安劉林的劉氏子弟,同宗劉再復(fù)知我來香港,便轉(zhuǎn)告他弟弟、宗親會創(chuàng)會會長劉賢賢邀我參加慶典儀式,把我選為宗親會的名譽副會長。在與宗親們閑聊中,我說起父親遠赴菲律賓,埋骨納卯,卻一直不知墓在何處,無法前去祭拜。宗親會一位副會長劉清池先生說:沒關(guān)系,只要有你父親的名字,我們可以幫你找,菲律賓有很多我們宗親會的機構(gòu)。果然,一個多月以后,清池叔從香港給我來電話,說找到了,你父親就葬在納卯的華僑義山。原來是清池叔在納卯的弟弟劉清枝和幾位宗親,拿著父親的名字,到華僑義山密密麻麻的墳冢中一座一座去査對,終于找到我父親的墓葬。
接到電話的那一瞬間,我百感交集,不知是悲是喜。為先人祭掃,這本是極尋常的一件事;可對于許多如我一樣的親人遠離而不知所終的華僑后人,卻需如此周折;所幸我還能找到最后這點音訊,不知尚有多少妻子兒女,翹首天邊,永在無望的尋找和等待中!
獲知父親墓葬消息的當(dāng)年萬圣節(jié)(這是西方相當(dāng)于中國的清明節(jié)),我即攜同妻子飛往菲律賓,經(jīng)停馬尼拉時,菲律賓著名華僑詩人云鶴(藍廷俊)和他的妻子散文家秋笛(也是南安劉氏的宗親劉美英),說在納卯他有個姑媽,要陪我們同行給帶帶路。我們搭機從馬尼拉飛抵納卯,步出機場,就受到前來接機的二三十位宗親的歡迎,還打著一個大大的紅布橫幅。清池叔的兄弟劉清枝也特地和另一位宗親,帶著子女從“山里”開了兩個小時的汽車趕來納卯。我再次感受到異邦逢故親的那份溫暖。住宿是云鶴的表弟提前安排的,晚餐由宗親會宴請,接著幾天的餐飲也都由宗親們安排。那些天,我沉浸在親人們熱烈而溫馨的無限深情之中。
祭奠在第二天上午進行。萬圣節(jié)剛剛過去幾天,華僑義山又迎來一群人。父親墓碑上端畫著一個十字架,他入鄉(xiāng)隨俗信了基督??晌覀円廊话凑绽霞业姆椒樗赖?。除了我們遠道帶來的祭品外,宗親會和云鶴夫婦也都準備了香燭紙錢。火焰越燃越旺,影影綽綽仿佛父親的影子、母親的影子都聚在一起。幾十年的等待,幾十年的哀思,幾十年悲悲喜喜無處傾的錐心的話語,仿佛都在這烈烈的熖火中宣泄出來⋯⋯
到達墓地的時候我們就發(fā)現(xiàn),已有幾束鮮花供在父親墳前,顯然有人來祭掃過了。誰呢?是父親在納卯留下的妻子兒女,抑或是其他親戚故舊?弄清這個謎,成了我們祭拜之后的又一宗心事。
匆匆在納卯住了三天,無處打聽消息,只得抱憾回程。離開前,我給義山管委會留下一封信,那是寫給我尚未見面的菲律賓母親和我可能的同父異母兄弟,請義山管委會若有他們的地址或消息,一定轉(zhuǎn)交,信中留下了我在中國的詳細地址和各種聯(lián)系方式。
然而一年、兩年,終無回音。
正失望中,偶然的一次聚會,突然又柳暗花明。
那時我已從福州退休回到廈門。我們本是個大家族,祖父生有八男二女,除了年歲和我相仿的八叔,其他都謀生在菲律賓,祖父抗戰(zhàn)勝利后歸來不久,這個大家庭才拆散開。至今留在廈門尚有九十多歲高齡的大伯母、從南洋回來的五叔、與我一樣因年小未及出洋的八叔和排行老四的父親四家,子輩孫輩近百人。每兩年一次的春節(jié)聚會,散枝開葉的親人們從國內(nèi)、國外回來團聚,雖不能全到,每回也要席開七、八桌。有一次香港回來的兩位堂弟,講起七十年代剛到香港時,曾到納卯探望當(dāng)時尚還健在的他們的父親一一我的大伯父,聽說了父親一點情況。父親過世后留下三個孩子,大的五、六歲,最小的尚不滿兩歲。伯父接濟過他們,但一個弱小女人帶著三個幼小的孩子實在無法在城市生活,只好賣掉少少一點家產(chǎn),搬到山里去。后來小孩長大了,曾回來感謝伯父, 伯父過世后,聯(lián)系就少了。
渺茫中總算昐到一點消息。拜托伯父在納卯做旅游的二女兒一一我的堂妺代為聯(lián)系,她人脈廣,又熱心,很快就聯(lián)系上了。父親再婚的菲律賓妻子已經(jīng)過世,三個同父異母的兄弟吃盡艱辛,總算成人,或開店、或辦廠、或謀職在私人企業(yè),發(fā)展得都還不錯。
大團圓的日子終于來了。得到消息后,2015年的萬圣節(jié),三弟和我女兒(我臨時因病退了機票)先去納卯一趟,約好納卯的三個弟弟見面,一起為父親掃墓。在納卯,三個弟弟的熱情接待,雖之前未曾見面,卻是早已心心相通,有著血脈相連的那份濃濃情意。臨別前,相約在2016年春節(jié)家族團圓的聚會上再見。在香港的堂弟也發(fā)出邀請,讓大伯父留在菲律賓的幾個子女,也帶看他們的后輩一起結(jié)伴同來,共聚這個美好的節(jié)日。
這是一支多達29人的浩大隊伍,從菲律賓專誠飛來,為了一份心愿:認祖歸宗。團圓席上大家披上一條鮮紅的圍巾,顯得熱鬧吉慶。之后,我們到鼓浪嶼尋找曾經(jīng)住過的老家,那里已成了一處著名的園林式咖啡廳;我們在中山路一棟臨街的騎樓前留影,父親在廈門最后的住處已成了步行街熱鬧的商鋪;我們回到家里一起學(xué)著揉面搟皮包餃子,像兒時的游戲一樣把餃子捏得七扭八歪;我們還在書房里攤開筆墨紙硯,教弟弟們用毛筆寫自己的中文名字⋯⋯幾千里的山高海遠,幾十年的親情阻斷,仿佛只在一瞬間就都化解,心貼心地感受到彼此的溫情和血脈的搏動。
分別的時候我們再相約,和伯父家的一起,趁萬圣節(jié)再去納卯為先人掃墓。
這回是從廈門出發(fā)飛往納卯,浩蕩蕩也是二十多人。扺達的那晚,兩家合在一起宴請,七八十人,一個個介紹,還是記不住。我為每家各寫了一副對聯(lián),那是南安劉氏家族字輩排序中的兩句:“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父親和伯父都是“園”字輩,我們兄弟則是是“翰”字輩。這些對納卯的親人或許一時還弄不懂,但留下來就是記憶,留下來就是傳承。
伯父和父親的墓地都在華僑義山,相距不遠,一道祭拜之后,兩家便分開活動。在納卯幾個兄弟陪同下,我們游覽了納卯的名勝,早年西班牙到來時遺下的古跡,還乘船到一個小島野餐和游泳⋯⋯臨別時大大爆漲的行李裝滿了菲律賓的土產(chǎn)。我們行程中原有在納卯祭拜后轉(zhuǎn)機去宿務(wù)薄荷島游覽的計劃,五弟(納卯三兄弟的老大)知道后連忙帶著太太和女兒搭下一班飛機趕來,陪我們在那里享受熱帶的陽光、晚上清涼的月色和潛泳中觀賞熱帶魚群的驚艷⋯⋯只有親人才有這樣的周至;只有這樣的周至,才能彌䃼被無情歲月分割的那份烈烈的痛和深深的愛!
一場偉大變革,中國打開國門,重新走向世界,“僑”字連著一帶一路,變得宏闊而博大。這四十年里,有多少悲悲喜喜的故事。無論是我個人,還是我的家庭,抑或整個世代的海外華僑華人和他們留在祖國的親眷,歲月烙在每個人身上和心上的印記,都在見證一個偉大的時代是在怎樣的陣痛中誕生、成長和輝煌!
【作者劉登翰,曾任中國世界華文文學(xué)學(xué)會副會長,福建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等,已退休并卸任?,F(xiàn)為廈門大學(xué)兩岸和平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專家委員,福建師大兩岸文化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員?!?/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