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華僑華人

“不見外”的“老外”潘維廉:向世界講述真實中國

2019年09月01日 11:42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新中國70年)人物志:“不見外”的“老外”潘維廉:向世界講述真實中國

  中新社福州9月1日電 題:“不見外”的“老外”潘維廉:向世界講述真實中國

  中新社記者 楊伏山 林春茵 黃詠綢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者,這些年你熱情地為廈門、為福建代言,向世界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這種‘不見外’我很贊賞。”今年2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給廈門大學外籍教授潘維廉的一封回信中,如是稱贊。

圖為潘維廉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與村民交談(中)。朱慶福 攝
圖為潘維廉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與村民交談(中)。朱慶福 攝

  2018年年底,潘維廉的新書《我不見外——老潘的中國來信》(中、英文版)首發(fā)。該書精選作者30年間47封寫給美國家人朋友的私人信件,從一個長期在華生活的外國人的獨特視角,記錄和展現(xiàn)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和偉大變革。

  潘維廉與中國的緣分,要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說起。他回顧道,那時,他被派到臺灣,對海峽對岸的大陸產(chǎn)生了興趣;他還將在臺灣出生長大的美國妻子蘇珊娜帶到了大陸。

  1988年,潘維廉舉家來到廈門,一住就是31年。如今,潘維廉是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成為中國高校最早引進的MBA課程外籍教師之一、福建第一位獲得在華永久居留權的外國人、“廈門市榮譽市民”,曾獲得中國“友誼獎”。

 潘維廉在《我不見外》讀者見面會。張斌 攝
潘維廉在《我不見外》讀者見面會。張斌 攝

  “別叫我老外,我是‘老內(nèi)’?!?2歲的潘維廉幽默、風趣,“我們見證了中國經(jīng)歷的前所未有的變化,從某些小方面來說,我們甚至也參與了這些變化?!?/p>

  1994年,他的朋友質(zhì)疑中國“靠海有發(fā)展,內(nèi)地沒發(fā)展”。他決定親自走一走,“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遂一家子自駕環(huán)游中國。

  不久前,潘維廉剛結束第二次自駕環(huán)游中國之旅。這是25年后潘維廉“重走”中國城市和鄉(xiāng)村,全程31天,行進上萬公里。

  25年前,他到蘭州,在蘭州最好的賓館住了三天三夜。但在此期間,兩天兩夜停水停電,他一家住在24樓,每天回酒店都苦不堪言。

 潘維廉與中國村民微信加好友。朱慶福攝
潘維廉與中國村民微信加好友。朱慶福攝

  這次重返蘭州,他問當?shù)厝耍骸澳銈冞€停水停電嗎?”當?shù)厝苏f:“怎么會停水停電呢?”

  此行到達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村民徐立道告訴潘維廉,他是1949年以來第一個到村里來的“老外”。在這個偏僻小山村,潘維廉發(fā)現(xiàn),不但有水泥路、好房子,還有電和網(wǎng)絡,老農(nóng)都在用微信和淘寶。

  潘維廉猶記得,初到中國時,他曾騎自行車來回3個小時,跑到廈門湖里的免稅店買蛋黃醬。而今,廈門有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等許多大型購物場所,“我們能夠買到過去極度渴求的外國食品和產(chǎn)品,盡管我們現(xiàn)在基本只吃中國食物了”。

  潘維廉原以為,中國要用五六十年甚至七八十年才會發(fā)生大變化。沒想到,僅僅25年,他就看到了中國的巨變,“中國最大的變化是道路好太多了,另一個巨變是綠化多了”。


潘維廉25年后重走中國,感受鄉(xiāng)村巨變。朱慶福 攝
潘維廉25年后重走中國,感受鄉(xiāng)村巨變。朱慶福 攝

  作為“不見外”的“老外”,潘維廉深知西方對中國的偏見,由此熱衷于做這片土地的“代言人”,希望讓西方人更全面客觀地認識中國。

  目前,他已著有《魅力廈門》《魅力福建》《魅力泉州》等書,正策劃出版“老潘看中國”叢書。他還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為中國“代言”,為福建的廈門和泉州、上海的松江區(qū)等多地獲得國際花園城市金獎出力。

  讓潘維廉高興的是,他那些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早期出國的許多學生已經(jīng)回到中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爸袊欢〞娛⑵饋淼模以缇透嬖V過你了!”(完)

【責任編輯:李明陽】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華僑華人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