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華裔二代在姓名中探索歸屬:“我徘徊于兩個世界”
中國僑網(wǎng)5月26日電 據(jù)美國僑報網(wǎng)報道,自踏上這片土地的那一刻,一代又一代亞裔移民都希望在美國落地生根。但與此同時,他們也在思考應(yīng)如何堅持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
ESPN新聞編輯鄧宜蘭(Elaine Teng,音譯)5月24日在《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雜志刊登文章《“我徘徊于兩個世界”:亞裔歸屬何處('I've walked between two worlds':What belonging means for Asian Americans)》,講述了自己身為華裔游走于美中兩種文化間的困惑和探索,以及與自己處于相同境遇的亞裔做出的思考。文章摘譯如下:
在我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里,我都討厭自己的名字。在我出生幾年前,我的父母從中國移民來美。我出生后,他們給我起名“伊萊恩(Elaine)”。當時,我母親唯一的白人朋友告訴她,這是個老太太的名字。于是,母親建議改為“艾莉莎(Alyssa)”。
然而,我父親不知道艾莉莎如何拼寫,所以在我注冊身份時,他將“Alyssa”錯拼成“Elessa”。經(jīng)歷一波三折后,我最后還是決定將“伊萊恩”作為我的名字,也許是因為我的父母希望我使用中文名字“宜蘭(Yilan,音譯)”的緣故。
在我長至學齡后,我發(fā)現(xiàn)校園里沒有人能夠正確念出我的中文名,于是“宜蘭”又漸漸變成了“伊萊恩”。
我父母并不在乎學校的人如何稱呼我,因為他們只喚我的中文名。然而,這對我來說卻是極大的困擾。
我討厭Elessa這個不倫不類的名字;討厭老師在開學第一天點名時困惑的語氣;討厭這個單詞根本不是“真實存在”的;我甚至與其他用自己中文或韓文名字的孩子也不是一類人。Elessa就是我們一家人同化失敗的證明,是我們不屬于這里的證據(jù)。
直到18歲時,我將法律名字改回伊萊恩。我的大學文憑上寫著“伊萊恩”,我已是完全同化的華裔了,沒有人會質(zhì)疑我來自哪里。
然而,近日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各地反亞裔仇恨犯罪急劇增加,Elessa這個名字又回到了我的腦海。眼下,盡管亞裔是全美增長最快的少數(shù)群體,但光天化日之下仍會有亞裔老人無辜遭襲??吹竭@些事件發(fā)生,我擔心我的父母可能會成為下一個被攻擊的目標。這也提醒了我,即使我們改變了名字,即使我們認為自己是美國人,其他人可能也不會這般看待我們。
姓名背后的掙扎
現(xiàn)年39歲的李丹丹(DD Lee,音譯)年幼時便從中國赴美。她回憶起自己12歲時的改名經(jīng)歷時表示,擬定一些事物的名稱時的確會面臨身份危機。
在短暫嘗試“安妮特(Annette)”“蒂娜(Dina)”等英文名后,她最終采納了朋友的建議,用自己中文名字“丹丹(Dan Dan)”的縮寫“DD”。
39歲的肖恩·溫(Shawn Wen)小時候也沒有英文名字。從中國移民赴美的父親希望他自己起一個英文名。
于是,肖恩·溫上學時一直使用中文名溫依翔(I-Hsiang,音譯),不料,這個“奇怪”的名字和他弱小的身材令他受盡同學的欺負。
“我徘徊于兩個世界:既要平衡我在傳統(tǒng)文化和血脈根源中的歸屬,也要面對我身處美國社會的現(xiàn)實,以及我身為亞裔的期望?!毙ざ鳌卣f:“有時候,我覺得自己不屬于兩個世界中的任何一個?!?/p>
經(jīng)過多年的身份掙扎,他說:“我的亞裔名字是肖恩溫依翔(Shawn I-Hsiang Wen)?!?/p>
在我看來,成為美國人的方式有很多,而成為亞裔的方式也是多樣。但是,當我聽別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時,當我們的家人正遭受暴力攻擊時,我意識到,成為亞裔的最佳方式——就是安然接受兩種身份,既是伊萊恩,也是Eles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