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wǎng)4月28日電 題:黃花崗起義114周年,追憶31位華僑烈士的熱血傳奇→
1911年4月27日(農(nóng)歷三月二十九日),黃花崗起義在廣州爆發(fā),一批“為天下人勇于赴死”的青年才俊前赴后繼,在敵眾我寡的情形下血戰(zhàn)到底,英勇犧牲,后被稱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這些烈士中,31人為華僑。

風(fēng)雨如晦中的覺醒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半,由海內(nèi)外百余名革命者組成的“選鋒”隊對兩廣總督署發(fā)起沖擊,“選鋒”隊兵分幾路浴血奮戰(zhàn)。經(jīng)過一夜激戰(zhàn),清軍傾巢而出將起義鎮(zhèn)壓下去。黃花崗起義以失敗告終,死難革命志士人數(shù)不明,后得遺體七十二具,葬于廣州黃花崗。
十年后,孫中山先生在《〈黃花崗烈士事略〉序》中沉痛悼念:“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隊伍役并壽?!?/p>
孫中山長期住在海外,同華僑有廣泛接觸,親眼看到華僑的悲慘遭遇。他在海外宣傳革命主張,團結(jié)發(fā)動了廣大華僑投身民主革命,他曾盛贊“華僑是革命之母”。
華僑烈士的血色青春
華僑是黃花崗起義的重要醞釀?wù)?、支持者和參與者。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華僑烈士的故事令人動容。
新加坡華僑勞培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14歲加入天主教會,隨神父往廣州、潮州等地傳道。20歲赴新加坡,投身民主革命。26歲參加黃花崗起義,壯烈犧牲。
新加坡華僑余東雄與胞弟余昭常一同參加起義。兄弟倆在戰(zhàn)斗中相互掩護(hù),奮勇殺敵,最終雙雙陣亡。余東雄15歲即加入同盟會,犧牲時年僅18歲,當(dāng)初因他年齡小,同盟會未準(zhǔn)他回國參加起義,他再三懇求,才被批準(zhǔn)。
越南的華僑羅仲霍是一名教師,他以筆為刀,宣傳革命思想,培養(yǎng)了大批革命青年。起義時,他身先士卒,不幸受傷被俘。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他寧死不屈,最終被殘忍殺害。就義前,他高呼:“吾死,精神必不死!”
馬來西亞華僑李炳輝,聽聞起義消息毅然回國。出發(fā)前,他給叔父寫信:“革命之事,刻不容緩,若遲則事敗矣。侄此去雖無生還之望,然精神上之愉快,較優(yōu)于生千萬倍也?!?起義中,李炳輝手持雙槍,沖鋒在前,最終壯烈犧牲,年僅 22 歲。
忠魂安息地的誕生
百年之后,硝煙散盡。廣州市越秀區(qū)先烈中路、白云山南麓的黃花崗烈士陵園已是革命圣地。李炳輝的名字被刻在了陵墓的第一排第二位。每年清明節(jié),都會有無數(shù)人來紀(jì)念和他一樣的民主革命的先驅(qū)。

鮮為人知的是,七十二烈士的確定經(jīng)歷了一段復(fù)雜的過程。
黃花崗起義失敗后,潘達(dá)微冒死出頭奔走,收殮烈士遺骸72具叢葬于城東紅花崗。同年11月,廣州人民大規(guī)模公祭烈士,之后愛國人士和華僑捐款興建陵園,改名黃花崗,取黃花晚節(jié)之意。
最初的黃花崗烈士墓十分簡陋,只有一座土墳。后來,在海外華僑和各界人士的資助下,陵園開始大規(guī)模修建。
1918年由廣東革命政府主持,由愛國華僑捐款重修七十二烈士陵園。孫中山為陵園巨型牌坊手書了“浩氣長存”四個大字。廣東革命政府?dāng)M將烈士姓名、籍貫、事略鐫刻于紀(jì)念碑石,但不能盡知烈士們的生平事跡。
陵園修建過程中,由參加廣州起義后尚健在的同盟會員組成審查委員會,負(fù)責(zé)審查死難的烈士,計得五十六人。1922年又查出烈士十六人,合計共七十二烈士。1932年又查出烈士十四名,再立第二碑以為紀(jì)念。
如今黃花崗烈士陵園,已是革命紀(jì)念地。黃花崗的黃花,歲歲開放,見證著華僑烈士們跨越時空的赤子之心。
中國僑網(wǎng)(qiaowangzhongguo)綜合中國新聞網(wǎng)、海內(nèi)與海外、江門新聞網(wǎng)
作者:徐文欣
華人頻道精選:
-
2025年5月21日 14:57:45
-
2025年5月21日 09:02:41
-
2025年5月20日 13:37:33
-
2025年5月20日 13:35:59
-
2025年5月20日 09:37:44
-
2025年5月20日 09:06:16
-
2025年5月20日 09:03:30
-
2025年5月20日 09: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