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鄉(xiāng)愁的遠行——首屆世界華人文學大會側記

11月19日,由中國國務院僑辦主辦,暨南大學、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承辦的首屆世界華文文學大會廣州開幕。根據(jù)日程安排,本次大會將舉辦開、閉幕式,高端論壇,專題論壇,“文化中國?四海文馨”首屆全球華文散文大賽頒獎典禮,世界華文文學聯(lián)盟成立儀式等,來自近3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400余嘉賓與會。 中新社發(fā) 陳驥?F 攝
鄉(xiāng)愁是新西蘭華文作家范士林記憶里蘇州的深巷,窄道;鄉(xiāng)愁是臺灣詩人向明口中那“一場久未嘗過的西湖醋魚、東坡肘子”;鄉(xiāng)愁是瑞士華文作家朱頌瑜筆下的“云山珠水”……在19日下午舉行的世界華文文學大會專題論壇上,來自海內外的華文作家暢所欲言,共同抒發(fā)自己對祖(籍)國的深厚感情。
時令已近小雪,嶺南暖色依舊。11月19日,首屆世界華文文學大會在廣州開幕,來自近3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400余位華文文學界人士齊聚一堂,共同探討華文文學的文化傳承與時代擔當。
一直以來,海外的華文文學都與“鄉(xiāng)愁”二字難以分割。他們或堅持用母語創(chuàng)作,或選擇在作品中寄托思念。正如美國華裔女作家嚴歌苓所說:“母語寫作是一種精神世界的回歸。中文是一種太有魅力的語言,太深奧也太豐富,我曾為西方對《紅樓夢》的五種譯本不能體現(xiàn)我們語言的雅致和白描的精妙而捶胸頓足。”旅美華人作家陳漱意坦言,用中文寫作是一種與家鄉(xiāng)的聯(lián)系,是割舍不斷的親情。而在作家張翎看來,“回鄉(xiāng)不易,寫思鄉(xiāng)是一種文化饑渴。”百余年來,“鄉(xiāng)愁”始終存在于海外華文文學作品的字里行間,或明,或暗。或是對故鄉(xiāng)故人的遙思,或是對文化碰撞的敏感,或是對身份認知的困惑,這份情結始終寄托于作家們用方塊字寫就的作品中,海外華文文學用“鄉(xiāng)愁”鋪就了一條尋根路。
這條路很長。從早期的林語堂、郁達夫,到后來的白先勇、余光中,再到如今的文壇健將嚴歌苓、陳若曦,在他們的作品中,都能捕捉到“鄉(xiāng)愁”那一抹或濃或淡的暖色。
國務院僑辦主任裘援平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僑華人,有陽光的地方就有中華文化,有中華文化的地方就有華文文學在發(fā)展?!敝袊怨啪褪俏膶W繁盛的國度,孕育了先秦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化瑰寶,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伴隨著華人遷徙的足跡,這些基因孕育下的華文文學也陸續(xù)在世界各地生根開花。
今天的海外華文作家對于“鄉(xiāng)愁”的理解日益多元化,他們的作品已不再僅僅滿足于寄托思鄉(xiāng)之情。美國人文社科華人教授協(xié)會理事江嵐博士就認為,今天的美國文化已用“vegetable soup”(蔬菜湯)取代了過去的“melting pot”(文化大熔爐)的概念,她形象地比喻道:“如果我是一顆芹菜,就算我不寫自己如何思念故土,我也永遠不會被煮成土豆。”她主張海外華文作家?guī)е旧幕幕蛉鴮懰畹貐^(qū)的人和事。江嵐說,狹義的鄉(xiāng)愁是走不遠的,只有跳出狹義的框框才是真正的“帶著鄉(xiāng)愁的遠行”。
論壇上,與會作家就“鄉(xiāng)愁”寫作的內涵和外延及華文文學的轉型之路進行了熱烈而充分的討論,大家暢所欲言,連在場的記者也被這種民主而友好的氣氛深深感染。
相信,來自五湖四海的文朋詩友今日相聚羊城,共同圍繞“語言尋根、文學鑄魂” 探討轉型中的華文文學發(fā)展,對于繁榮華文文學、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必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