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之旅暨大營開剪紙、陶藝、草編課展指尖藝術(shù)


中國僑網(wǎng)10月16日電 據(jù)暨南大學(xué)華文學(xué)院網(wǎng)站消息,成為一個中國通,不僅要中國話說的好,更重要的是要對中國文化了如指掌。暨南大學(xué)華文學(xué)院作為這次尋根之旅秋令營的承辦方,為來自泰國的小營員們準備了一系列的文藝課程,如陶藝、剪紙、草編等。
在這些課上我們不看他們“嘴上功夫”怎么樣,我們只看營員們的“手上藝術(shù)”如何。
走進陶藝教室,營員們正在聚精會神望向幻燈片,陶藝課戴連和老師正在展示中國有名的陶器,對中國陶藝進行簡單的追溯。在課上,尤其著重介紹了廣東地區(qū)的制陶工藝。營員們都若有所思,心里或許都在思考:我要做一個什么樣的陶藝?
剪紙課上,陳坎友老師做了一些示范之后,就鼓勵大家自由發(fā)揮,而他在一旁做指導(dǎo)。幾張紙,一把剪刀;折疊,剪裁,展開……或許只用寥寥幾下,一張看似普通的紙就蛻變了,展開的那一瞬間差點把營員自己都驚艷到了。有的營員還別出心裁地先在紙上打了草稿,將自己喜歡的花紋畫在紙上然后剪裁,想要給這張紙賦予更多的設(shè)計感。
草編課上,王研老師介紹說,因為營員們是泰國學(xué)生,上課時可能會存在語言溝通不順利的地方,那我在上課一開始的時候就先給他們編了一個蜻蜓,“誘惑”一下他們,讓他們覺得“哇,太棒了,我也要好好上課,也要編出這樣的蜻蜓!”,這樣的話,即使有語言障礙,也會通過多看多請教來努力克服。
看了營員們的成果,不禁讓人感嘆他們的“手上功夫”了得。不過這也歸功于這些文藝課都十分本土化、接地氣,老師們的耐心細心。所以,營員們上手快,學(xué)得會的同時,也將感受到凝結(jié)在其中的中國文化和智慧。(許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