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華文教育

愛華中文學?!巴昝馈边h程教師培訓心得之二

2016年01月08日 17:05 來源:中國僑網(wǎng) 參與互動
字號:
(西班牙《歐華報》)
(西班牙《歐華報》)
(西班牙《歐華報》)

  中國僑網(wǎng)1月8日電 據(jù)西班牙《歐華報》報道,西班牙愛華中文學校教師李小樂在參加“完美”遠程教師培訓后,日前發(fā)表培訓心得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2015年11月17日,我有幸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網(wǎng)絡課堂培訓活動,聽了李頔老師的精彩演講,感覺受益匪淺,結合其它老師幾段視頻課程,談談我的學習心得。

  一、課堂管理和領導力方面

  李頔老師說過的一句話我記得特別清楚,“老師一定要與學生有眼神的交流,如果老師看到的是學生的眼睛,那證明課堂內(nèi)容吸引了你的學生,如果老師一抬頭,看到的是學生大部分的腦門,那就說明課堂失敗了”。我覺得很有道理,在實際的課堂操作中的確是這樣的。老師和學生們的眼神交流真的特別重要,除了能感知他們有沒有對課堂內(nèi)容感興趣之外,還能通過眼神感知他們是否理解了老師講的內(nèi)容,還能有效防止學生走神和搞小動作。

  在課堂上能否吸引住學生,就要提到李頔老師說的備課方面了。這一點我也深有感觸。我自己覺得備課非常重要,每一堂課前我都會認真寫好備課筆記(附上我的部分教案筆記),尤其是怎么把這堂課的內(nèi)容有趣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我總是在腦子里設想好幾種思路,最后敲定一個把它寫出來。當課堂上我發(fā)現(xiàn)學生們津津有味地聽著,積極活躍參與著,我就像打了一場勝仗一樣,特別開心!

  關于課堂管理方面給我印象很深的就是李頔老師提到的“復式教學”。在海外確實存在著這種情況,一個班級,學生年齡不均勻,接受能力不均勻,中文底子不均勻。面對這個特殊教學對象,我們就必須用到“復式教學”。我們學校有一個總的教學要求就是:抓中間,帶兩頭,爭取不同接受能力和年齡的學生都能“吃得飽”和“消化得了”。當然這需要不斷修煉老師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本領,在保證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同時,維持好課堂紀律,保證課堂不亂套。當然,關于紀律這一點還需要結合李頔老師的課堂“無痕化管理”方法,爭取課堂紀律管理的最小干擾化。

  二、關于寫作課

  李頔老師關于作文寫作課的演講也讓我記憶尤深,從初級到高級寫作,涉及范圍很廣,講得既透徹又全面。因為我現(xiàn)在教的是二年級,結合我自己的實際情況,我有兩點體會特別深刻。

  海外學生的中文功底相對來說,都比較薄弱,因為中文已經(jīng)不是他們的母語了,他們一個星期才上一次課,所以學得很慢,也很吃力。我的這些學生中,他們有的有標準的口語表達能力,但也有一些學生連口語表達都不是特別好,讓他們開始接觸作文訓練更是難上加難。李頔老師說得很對,作文教學要一步一步來,要從詞匯到語句,再從語句到段落,最后到寫文章,這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所以我也準備按照這一個過程來慢慢培養(yǎng)我的學生。

  首先,我認為他們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詞匯量了,我準備從寫句子開始對孩子們進行下一步的訓練。從最簡單的看圖寫句子開始,先說一說,再動筆寫一寫。聽完李頔老師的課,讓我對二年級初級作文課有了清晰的定位。

  再一個就是學寫比喻句這一段給我印象特別深刻。二年級的課堂練習有好多都是關于仿寫比喻句,我講了好多遍,可發(fā)現(xiàn)學生們掌握得就是不太好。這次他們寫了“我爸爸長得很像我爺爺”,我給他們指正錯誤的地方了,可過幾天再做練習的時候,他們又會這樣寫“前面的那個人很像我姐姐”??粗鴮W生們寫的這些話,我真是又好笑又好氣,講了好多遍的東西,他們總是能換著方式出錯。而這次聽了李頔老師的課,我有一點小啟發(fā),那就是,除了告訴他們比喻句是兩個不同類的事物相比較之外,還可以借助圖片來對他們進行專門的比喻句訓練,這是我以前沒有想到的。

  比如,李頔老師在課件中展示了一幅云的圖片,這片云很像一只鷹在翱翔,我覺得很生動,以后可以借助這種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比喻句的強化訓練,從而來達到熟練應用的效果。

  以上是我參加這次遠程培訓的一些心得,總結起來可能只是些只言片語,但有些方法已經(jīng)在實際課堂操作中開始應用了。我非常榮幸能參加此次活動,謝謝“完美”遠程培訓課程的精彩設計。

【編輯:梁異】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華文教育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