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華文媒體

新華僑報:日本校園頻現(xiàn)欺凌升級版 成社會頑疾

2015年06月29日 14:38   來源:中國僑網(wǎng)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wǎng)(《日本新華僑報》)
(《日本新華僑報》)

  中國僑網(wǎng)6月29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日前刊文稱,其實校園欺凌也是日本頗具特色的“標簽”之一。近年來,日本校園欺凌變本加厲、花樣翻新,讓政府頭疼,讓各界憂心,已經成為一大社會頑疾。

  文章摘編如下:

  其實校園欺凌也是日本頗具特色的“標簽”之一。近年來,日本校園欺凌變本加厲、花樣翻新,讓政府頭疼,讓各界憂心,已經成為一大社會頑疾。

  6月5日,日本政府公布的《兒童和青少年白皮書》顯示,日本校園欺凌現(xiàn)象愈演愈烈,長達6年的跟蹤調查中,近九成學生曾經遭遇校園欺凌。

  這部白皮書稱,校園欺凌多種多樣,既有肉體欺凌又有精神欺凌,既有暴力折磨又有網(wǎng)絡圍攻。調查顯示,從2007年度小學四年級到2013年度初中三年級的6年間,只有13%的學生表示從未遭受校園欺凌,從未欺負過他人的學生只占12.7%。另外,以半年為周期的調查顯示,在小學四年級到六年級學生中,半數(shù)學生半年內曾遭受校園欺凌。

  今年2月20日,日本川崎市就發(fā)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謀殺案。警方在一條河附近的草場中發(fā)現(xiàn)一具尸體,死者為13歲的男孩上村遼太。警方調查發(fā)現(xiàn),上村遼太曾經多次表示被高年級學生欺負,害怕自己被殺死,嘗試和他們保持距離,卻刺激了這些學生更加暴力。最后,三名17歲至18歲高年級學生,竟然模仿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斬首手法,將上村遼太殘忍殺害。

  2月27日的日本眾議院會議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為此事接受了議員的質詢。安倍表示:“我感到十分震驚。必須就學校、教委、警察及兒童問題咨詢中心的合作是否完善等展開仔細驗證,同時切實思考防止此類情況再次發(fā)生的措施。保護兒童是成人的責任,我將懷著竭盡所能不讓慘事再度發(fā)生的想法付出努力?!?/p>

  如今,日本一旦發(fā)生惡性校園欺凌案件,首相都需要出來向公眾解釋甚至道歉,可見社會對校園欺凌的敏感和重視程度??墒?,面對層出不窮、花樣不斷翻新的校園欺凌,日本政府有時候也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現(xiàn)在,日本的校園欺凌已經有了緊跟時代發(fā)展的“升級版”。欺凌同學的中小學生開始利用新的社交工具,對被害者進行“網(wǎng)絡圍剿”。 “LINE”(相當于中國微信)是日本人網(wǎng)絡社交的首選,全國三分之一的人每天使用該軟件。但是,LINE在給日本成年人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對日本青少年卻造成了難以想象的傷害,以致媒體驚呼“LINE是孩子的網(wǎng)絡地獄”。

  日本《信使周刊》曾經刊文稱,被日本社會廣泛運用的LINE,早已超越通訊工具的范疇,在中小學生里衍生出很多“潛規(guī)則”。比如,收到信息不立刻回復的人被稱作“KS”,也就是人們平時說的“另類”;在群里最弱、被大家共同欺凌的那個同學叫“小豆子”;好幾天不發(fā)言的叫作“羔羊”。凡是這些LINE上的“異端”,都會被其他中小學生群起而攻之,欺凌也最終會從“網(wǎng)絡版”上升為“現(xiàn)實版”。

  文章說,因為不少學校將LINE作為發(fā)布通知的網(wǎng)絡平臺,被欺凌的“小豆子”甚至被分成“班級小豆子”、“年級小豆子”、“校級小豆子”,在LINE平臺上遭受全校學生欺凌。欺凌的內容中,“誹謗、謾罵、威脅等語言暴力”最多,其次是“被排擠沒人理”、“個人私密信息被泄漏”。甚至,“被發(fā)布裸體照片”的現(xiàn)象也大量存在,有的女生甚至被要求上傳跳脫衣舞的視頻。被欺凌的中小學生陷入了地獄般的境遇,一些人因此而自殺。

  面對四處泛濫的校園欺凌,日本采取了很多應對措施。2013年6月,日本6大政黨共同提出的《欺凌防止對策推進法》,在參議院正式會議上獲得一致通過。該法案旨在防止校園欺凌問題。

  法案規(guī)定,學生因遭受欺凌受傷或長期缺課等重大傷害時,學校有義務調查相關事實,并告知學生監(jiān)護人。當欺凌行為被認定有可能對學生身體或者財產造成重大侵害時,學校有義務報警。關于網(wǎng)絡上發(fā)生的欺凌,該法規(guī)定國家及地方政府必須采取監(jiān)控等對策。出現(xiàn)校園欺凌案件的相關責任人,將追究其監(jiān)控不力的法律責任。

  除了立法以外,日本還實行從上到下的聯(lián)動機制,中小學生遭受校園欺凌時可以撥打24小時咨詢熱線,社工會輔導被欺凌學生,老師要時刻注意情況,學校定期開展對學生的相關教育等。

  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下,日本的校園欺凌現(xiàn)象有所改觀,但是并未從根本上扭轉。日本法政大學教授尾木直樹認為,相關部門失察、學校的成果主義及IT社會迅猛發(fā)展,是產生校園欺凌的誘因。日本教育目標、教育方法及評價體系上存在的問題,是產生校園欺凌的根源。日本學校封閉性很強,而且日本民族重視集團主義及一致性,因此排除“異類”的校園欺凌會屢屢發(fā)生。

  名古屋大學教授今津孝次郎分析稱,上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進入“消費社會”。在此背景下,日本青少年的“欲求”不斷膨脹,開始盡情享受社會發(fā)展帶來的物質財富。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后,經濟停滯,物質財富開始縮減,分配變得不平衡。而早已養(yǎng)成消費習慣的青少年,感覺自己的欲望無法得到滿足。他們開始變得焦躁,出現(xiàn)了強烈進攻性和掠奪性,這種現(xiàn)象反映在校園里就是越來越嚴重的欺凌問題。

  從日本校園欺凌發(fā)展可以看出,全球化時代,欺凌方式具有世界快速傳播的特點。近年來,日本漫畫及影視作品中大量描述校園暴力的內容,已經深刻影響到了韓國。不少中小學生紛紛模仿日本校園欺凌手法,讓韓國也成為了校園欺凌的“新興國”。因此,防患于未然,盡早確立相關立法和制度、排除不良文化影響,對于中國來說,已經是當務之急!(蔣豐)

【編輯:劉郁菁】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