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麻豆,亚洲AV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 設為首頁

安徽“新農人”的田園夢:無荒田、年增收

2020年12月22日 11:1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減貧故事)安徽“新農人”的田園夢:無荒田、年增收

  中新社合肥12月22日電 題:安徽“新農人”的田園夢:無荒田、年增收

  中新社記者 吳蘭

  隆冬時節(jié),顆粒歸倉,原本農閑時節(jié),但在安徽農村,有很多回鄉(xiāng)逐夢田園的“新農人”,仍是一如既往地忙碌。

  “90后”“60后”農村掘金

  安徽省舒城縣,地處安徽省中部,位于大別山東麓。

  車行山中許久,方才到達位于六安市舒城縣山七鎮(zhèn)燕春村的志菊家庭農場。一身迷彩服的張志菊,臉上洋溢著笑容,這位“90后”是當地“網紅農民”。

  2018年,面對十多萬元人民幣債務的困境時,回到家鄉(xiāng)從6頭小豬養(yǎng)起,依靠自身勤奮努力和當地系列脫貧攻堅政策的幫扶,她用兩年時間建立了一個占地100畝的養(yǎng)殖基地,還開了一個土特產專賣店。

  2018年下半年,張志菊嘗試電商賣貨,遇到事業(yè)的瓶頸。碧桂園舒城縣扶貧工作隊獲知后,不僅幫助她銷售產品,還邀請她參加“百縣千人新農人”培訓及競賽活動,開闊了張志菊的眼界。

  曾經不諳農事的張志菊,從自己養(yǎng)豬、養(yǎng)雞、養(yǎng)羊,發(fā)展到成立志菊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已帶動周邊600多戶增收。

  走在通往山間養(yǎng)殖基地的鄉(xiāng)間土路上,27歲的張志菊說:“我近期的夢想就是五年內村里不要有荒田閑地,回到家鄉(xiāng)的村里人能有增收門路。”

  紀道明是舒城縣梅山村村民,此前為照顧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只能在家周邊打臨時工掙些微薄工資,2014年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在當地扶貧干部幫助下,申請5萬元貸款開始養(yǎng)鵝,當年就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見到紀道明時,正有遠道而來的客人慕名前來買鵝?!斑@些天忙著賣鵝,每天賣20只左右,能有四五千元進賬呢!”紀道明樂呵呵地介紹,今年養(yǎng)了1700只鵝,根本不愁賣,以后也會越來越好。

  望著遠處灘涂上的千余只鵝,“60后”紀道明說:“明年我還會養(yǎng)1000多只鵝,也試驗性地開始自繁小鵝,這樣收入會更好?!?/p>

  “70后”“80后”田園深耕

  生于1977年的張廣運曾在杭州開設服裝廠,主營外貿訂單,年銷售額約1500萬元。2016年,看好農業(yè)前景、遇到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契機的他在舒城縣豐墩村投資40余萬元興建草莓大棚,開啟自己躬耕田園的創(chuàng)業(yè)路。

  “之前每年產值大概50萬元,收益還不錯。”張廣運說,今年又在青墩村承包了30畝的大棚種植草莓。盡管第一年種植,土壤板結,長勢不理想,但是大棚由碧桂園集團在當地的扶貧項目投資,自己只需要種植成本投入,減輕了負擔,并給自己在未來3年內擴大到1000畝,增加了信心。

  站在草莓園前,“70后”張廣運說:“未來,我希望擴大種植面積的同時,能有一個集中展示田園成果的展示廳?!?/p>

  樊浪生回到舒城縣過灣村“務農”前,是一家知名企業(yè)中層干部。2014年,父親突然病逝,看到父母辛苦種植的200畝水稻等待收割,當年30歲的他,選擇了回鄉(xiāng)從傳統(tǒng)種植業(yè)起步。

  現在已經是安徽過灣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的樊浪生說:“當時產品只有米和雜糧,沒有競爭優(yōu)勢。如今已形成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鏈條式產業(yè)模式,打造了一片田園俱樂部。”

  向參觀者介紹未來打算時,“80后”樊浪生說:“希望在周邊能流轉到更多的土地,帶領更多的鄉(xiāng)親致富奔小康?!?完)

【責任編輯:史詞】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經濟科技頻道精選: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