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僑鄉(xiāng)傳真

探訪福建土樓博物館:展現客家精神 訴說僑臺淵源

2016年12月09日 07:5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博物館內陳設展現客家先民耕讀傳家精神?!∮浾咄鯑|明 攝
博物館內陳設展現客家先民耕讀傳家精神?!∮浾咄鯑|明 攝
博物館搜集大量土樓精美建筑構件?!∮浾咄鯑|明 攝
博物館搜集大量土樓精美建筑構件?!∮浾咄鯑|明 攝

  中新網廈門12月8日電 (記者 陳悅 張金川) 福建土樓是世界文化遺產,尤以客家祖地龍巖永定擁有土樓2萬余座,被稱為“沒有大門的土樓博物館”。日前,福建土樓博物館已在永定基本完成建設、布展工作,進入試運營階段,正在為正式開館進行準備。

  中新網記者8日探訪了這座世界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博物館位于永定客家博覽園內,這座博覽園是福建省客家文化保護建設十大項目之一,土樓博物館是其核心組成部分。

  記者看到,福建土樓博物館外觀采用客家土樓中最恢弘精美的五鳳樓造型,建筑莊重典雅,似飛鵬展翅。

  永定文物局局長、福建土樓博物館館長賴曉東告訴記者,博物館建筑面積超過10000平方米,展廳面積4000余平方米,以“客家夢·土樓情”為主題,分為序廳、文化瑰寶、源遠流長、薪火相傳、夢中故土和守望家園六個部分,收藏各種展品超過8000件。

  “博物館希望展現土樓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之美以及薪火相傳的客家精神”,賴曉東向記者介紹。

  走進博物館內,可以看到巨型環(huán)屏展示航拍技術下的土樓與自然和諧之美,極富視覺沖擊力,也可以看到眾多土樓精美的建筑構件,耐人品味;可以看到以塑像和模型展示的土樓營造技巧,以及土樓大家庭、小社會,和諧家園的文化傳統(tǒng);也可以通過帶有銹跡的農具、發(fā)黃的書卷,穿越歲月體會客家人耕讀傳家的精神。

  “永定一座座土樓如同一粒粒珍珠,而博物館希望能將這些珍珠串起來,讓觀眾能全方位多視角的深入理解土樓?!辈┪镳^副館長蘇紅艷如是比喻。

  博物館試運行以來,已經吸引許多參觀者,其中有不少僑胞和臺胞。博物館也被授予首批“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還成為永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重要項目之一。

  永定是“客家故里”,愛國僑領胡文虎、中國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等都祖籍永定,臺、僑文化是客家文化、永定文化濃墨重彩的一部分。土樓博物館同樣以專門展廳,展現永定客家人過臺灣、下南洋,在異國他鄉(xiāng)艱苦創(chuàng)業(yè),為當地社會發(fā)展作貢獻的同時,又心系故土,熱心桑梓的事跡。

  在展廳內,記者看到,有一份泛黃的舊報紙記錄著胡文虎向抗戰(zhàn)前線捐贈救護車的新聞。蘇紅艷告訴記者,祖籍永定的胡文虎是抗戰(zhàn)期間捐贈錢物最多的華僑。除了胡文虎外,“錫礦大王”胡子春、“胡椒大王”胡泰興等,同樣也是永定華僑下南洋的杰出代表。博物館以豐富的實物、圖表展品,展現兩人心系桑梓的情懷。

  “這種愛國精神代代相傳,一直激勵著海外永定鄉(xiāng)親關心故鄉(xiāng)發(fā)展。”蘇紅艷介紹,永定如今還有多所以僑字命名的中學,就是海外永定鄉(xiāng)親慷慨解囊協(xié)助建設的。

  博物館還在不斷豐富展示內容。目前,博物館還在進一步增設“土樓與煙草專題陳列”。蘇紅艷介紹,歷史上,永定條絲煙的輝煌,是永定土樓發(fā)展的一大重要經濟基礎。博物館希望能以更豐富廣闊的視角,幫助參觀者解讀土樓文化。(完)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網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