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僑鄉(xiāng)傳真

泉州古早味:漂洋過海的鄉(xiāng)愁(組圖)

2017年12月15日 14:32   來源:東南早報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wǎng)五谷豐登餃子。
五谷豐登餃子。

  原標題:泉州“味素” 漂洋過海的鄉(xiāng)愁

  泉州的古早味,不僅只是滿足于口腹之欲,更有一種喚醒記憶的力量。它的每一種食材,每一絲味道,每一滴湯汁中,都記載著當?shù)睾裰氐臍v史人文,飽含著泉州百姓對故土家園的深愛。全球化背景下的今日,泉州“味素”從千年古港出發(fā),漂洋過海,以它的濃郁和醇香,融入了南洋風味,遍布到世界每一個角落里,溫暖了無數(shù)華僑游子漂泊的心。

  策劃、執(zhí)行:周湖健 賴小玲

  古早味泉州菜 勾起的是鄉(xiāng)愁

牛瑞香牛三寶。
牛瑞香牛三寶。

  在美食家的世界里,鄉(xiāng)愁是一壺燒酒,一碗熱湯,一口家鄉(xiāng)的古早味。家鄉(xiāng)的古早味,不僅只是滿足于口腹之欲,更有一種喚醒記憶的力量。它的每一種食材,每一絲味道,每一滴湯汁中,都記載著當?shù)睾裰氐臍v史人文,飽含著當?shù)匕傩諏释良覉@的深愛。

  “泉州的每一道美食都涵蓋當?shù)氐娘L土人情,都有它的傳承和故事,勾起了無限‘鄉(xiāng)愁’?!比菔行潞B烽}南文化保護中心主任、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龔勤勤說,美食可以讓人以最簡單的方式體會到幸福感,每道美食的各個細節(jié)、各種食材和它們特殊的滋味所蘊藏的故事更是讓人回味無窮。一種品味,一種心境;一種感官享受,一種感同身受。吃在閩南、味在泉州??谖逗袜l(xiāng)音能喚起泉州游子的濃濃鄉(xiāng)愁。

  味蕾的記憶是關于城市文化的記憶

閩南炸醋肉。
閩南炸醋肉。

  古早味,這個詞可以說是專門為泉州菜量身定做的。這個再地道不過的閩南詞匯,本來就是用來形容古舊的味道,也可以理解為“懷念的味道”。龔勤勤介紹,早期的時候,化工食品產(chǎn)業(yè)不發(fā)達,因而家庭里在做菜的時候,所采用的烹飪方法比較單純,通常只是用簡單的油鹽醬醋調料來制作食物。盡管如此,烹制而成的食物,非但不失美味,反而更加綠色健康,也更加“好料”實在。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雖然餐飲行業(yè)發(fā)展至今日,各式各樣時髦的饕餮美食層出不窮,但“古早味美食”以其原汁原味、本真實在的特點,依然深受各界人士的喜愛與追捧。

  “如果說飲食是文化的面貌,那么古早味一定是其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饼徢谇谡f。在古早味美食中,通過食材選擇、制作工藝、烹飪方法,便不難窺見一段屬于這座城市曾經(jīng)的滄海桑田和歷史沉淪。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泉州,同時也是世界多元文化的展示中心。泉州文化是多元文化相互激蕩和相互融合的產(chǎn)物,在其長時期的交流、傳承、變革的過程中,不僅顯示了深厚的歷史積淀,而且形成了獨特的個性。而這一點,在泉州古早味小吃中,可見一斑。

  泉州風味小吃劉泉生“五谷豐登餃子”便是一個典型例子。在不少人眼里,吃餃子一般是北方人的習慣。為什么餃子會成為泉州的古早味小吃呢?事實上,這與閩南文化形成的根源有關。眾所周知,歷史上,閩南文化是在中原人民不斷移民閩南過程中形成的移民文化。它主要衍生于晉、唐中原地區(qū)傳播來的河洛文化,并同閩越海洋文化相碰撞、融合,之后又兼收并蓄地吸收了部分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北方餃子的餡通常是白菜或豬肉的混合,而泉州的古早味餃子,雖然總體做法與北方餃子無異,卻衍生出更為豐富多彩的形態(tài)。譬如“五谷豐登餃子”,以玉米、胡蘿卜、香菇、香蔥和五花肉等為主料,而餃子皮則由面粉、菠菜和胡蘿卜“三色”制成,口感細膩飽滿,營養(yǎng)均衡。

  多元文化的匯聚,讓泉州古城煥發(fā)出別樣的風采,多元文化的激蕩,讓泉州古城更為包容、開放。愛拼敢贏、兼容并蓄,是泉州的文化特質和人文性格,而這一切,最終都以地方美食的特色和形式,表現(xiàn)在關于古早味的味蕾記憶上。

  忘不掉的古早味 忘不掉的鄉(xiāng)愁

閩南蒜蓉枝。
閩南蒜蓉枝。

  一些現(xiàn)已失傳,一些正在消亡,一些仍在堅守。這是泉州古早味的發(fā)展現(xiàn)狀。不可否認,歷史車輪應該滾滾向前,正如歷史最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大浪淘沙。所謂“逝者如斯夫”,這是歷史的達觀。但古早味卻是個例外,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它不再僅是基于人類最低層次的飲食需要,而是一種深入靈魂的,對于歸屬感的需求和自我文化身份的確認。曾經(jīng)有這樣一個電視鏡頭,令無數(shù)觀眾動容:一位異國他鄉(xiāng)漂泊多年的華僑,歷經(jīng)坎坷,終于回到故土家園。然而,幾十年間,家鄉(xiāng)早已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巨變,令他甚至已經(jīng)認不出它本來的面貌。于是,他拐入兒時經(jīng)常玩耍的古街巷陌里,在轉角處的一處小攤,買一碗當?shù)匦〕?,坐下來,僅嘗了一口,卻已經(jīng)潸然淚下。家鄉(xiāng)的古早味,令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無數(shù)往事涌上心頭……

印尼美食九層糕,像彩虹一樣漂亮。
印尼美食九層糕,像彩虹一樣漂亮。

  這樣的情形,想必也曾無數(shù)次發(fā)生在泉州。市區(qū)東街的東街肉粽、六中附近的四果湯、西街的閩臺圓元宵圓、金魚巷的菜頭酸、僑光電影院的小籠包、泉世興牛肉館的牛瑞香牛三寶、青陽好再來滿煎糕和虎咬草……這些地地道道的老字號代表,始終堅守著純手工、原汁原味的秘方和做法,因而至今依然門庭若市。它們留住了最古老味道和關于這座古城的所有記憶,讓返鄉(xiāng)歸來的游子,縱使離開了再久,也依然可以通過味蕾,回溯久遠時光。

  “經(jīng)濟全球化的今天,城市的面貌日漸趨同。泉州是著名的華僑之鄉(xiāng),有無數(shù)華僑在異國他鄉(xiāng)打拼。幸運的是,味覺,成了泉州人文化身份獨一無二的標簽,家鄉(xiāng)的古早味,給了他們最可靠的歸屬感。哪怕是離家再遠,這忘不掉的滋味,總能讓他們想起故鄉(xiāng)?!饼徢谇谡f。

  僑鄉(xiāng)美食 融入許多南洋風味

印尼美食肉串。
印尼美食肉串。

  泉州是著名的僑鄉(xiāng),眾多歸僑把南洋的飲食習慣帶回了泉州,所以,泉州現(xiàn)在仍保留著諸多原汁原味的異域風情美食。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副秘書長劉伯孳常年研究僑文化,也經(jīng)常到南洋學習和交流,對華僑的飲食文化,還有華僑對家鄉(xiāng)小吃的喜好和深情,頗有研究且有自己的見解。

  在泉州的雙陽農(nóng)場、雪峰農(nóng)場等地方,現(xiàn)居住的華僑們都會做南洋當?shù)氐拿朗常麄兏袊@道:“已經(jīng)習慣了吃這些東西,吃著這些美食就會懷念我們的第二故鄉(xiāng)?!?/p>

  南洋風味口味較重,菜肴中常加入椰漿、咖喱、胡椒以及丁香等各種香料調味,而南洋的糕點是較容易帶入家鄉(xiāng)的,有千層糕、黑年糕、九層糕、糯米條、薯餅等香甜糕點?!叭莺芏嗳硕枷矚g吃那個千層糕吧,你別看它簡單,制作起來卻頗為費時,要許多工序才可以制成這樣獨一無二的千層糕,制作的香料等食材也是要從印尼買來的”,劉伯孳表示,這些南洋糕點做法講究,口感獨一無二。

印尼美食千層糕。
印尼美食千層糕。

  劉伯孳介紹道,不同地方的歸國華僑,飲食習慣還是各有不同的。如,菲律賓當?shù)氐目爵~,是把魚涂上調味料后,再包在樹葉里邊,再放到火上烤的。他們歸國后,就不容易吃上這樣的烤魚了,但是,他們普遍喜歡吃烤的東西,他們還喜歡喝咖啡,特別是菲律賓當?shù)氐闹旃帕ψ龅拿朗?,這種朱古力在涂門街一家服裝店有代購,一般以中老年人治療胃寒胃冷, 以及婦女產(chǎn)后體虛進補為甚。他推薦了兩種做法,一種是朱古力燕麥飲,你可以買無糖的速食麥片,加可可粉和朱古力煮,再加奶粉和糖,味道好極了;另外一種是朱古力蛋飲,你準備好熱水,待水開后,放入塊遠香朱古力融化,輕輕攪勻,再加雞蛋進去,再加點糖,晉江那邊尤其喜歡這兩種吃法。晉江僑鄉(xiāng)的人們經(jīng)常往來于菲律賓,朱古力是常常帶到家鄉(xiāng)的禮品?!跋穹坡少e的芒果干、新加坡的鳳梨罐、馬來西亞的榴蓮糖和榴蓮酥,你可以觀察,在其他城市的人們?yōu)楹螞]那么熱衷,在泉州大家都很喜愛,就是受華僑的影響”,談起這些零食,劉伯孳也表示很喜歡。

印尼美食烤乳豬。
印尼美食烤乳豬。

  劉伯孳認為,泉州人善于利用豐富的物產(chǎn),制作各種風味的美食,泉州菜同樣影響著東南亞等地的菜式,而華僑們最喜愛的還是泉州各地的代表性小吃,“因為,有小時候的味道,有家鄉(xiāng)的味道,所以,他們每次回去帶的伴手禮就是泉州小吃”。泉州市區(qū)的貢糖、桔紅糕、茯苓糕,永春的榜舍龜、麻粩,安溪的柿果,晉江的衙口花生、石獅的甜粿等,都是華僑們歸來必帶的伴手禮,“你知道配什么最好嗎,咱們泉州的鐵觀音和佛手”,劉伯孳強調,吃這些小吃,對華僑來說,就是濃濃的家鄉(xiāng)味。家鄉(xiāng)傳統(tǒng)食物與味道,吃著的是舌頭的味覺,思著的卻是對故土的念想。閩南飲食也隨著這些游子在與故園的來來往往、魂牽夢繞之中,逐步傳播到世界各地。

【責任編輯:羅丹】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