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僑鄉(xiāng)傳真

新版歌仔戲《僑批》8日精彩上演:人物命運更跌宕

2020年08月03日 09:37   來源:廈門網(wǎng)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新版歌仔戲《僑批》8日精彩上演:人物命運更跌宕 舞臺呈現(xiàn)更精彩

  廈門網(wǎng)訊(文/廈門日報記者 陳冬 圖/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提供)好戲是靠“磨”出來的。8月8日晚,新版歌仔戲《僑批》將在廈門小白鷺藝術中心金榮劇場與觀眾見面。這是該劇在榮獲第16屆中國戲劇節(jié)優(yōu)秀劇目獎、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舞臺藝術創(chuàng)作資助項目之后,沉淀半年修改打磨的首次亮相。

  聽取專家意見 提升劇本內(nèi)涵

  “信”閩南話讀“批”,“僑批”指的是海外華僑華人寄回家鄉(xiāng)的信,是一種“銀信合一”的特殊寄匯方式,亦是海外華僑的群體記憶和文化符號。2013年,“僑批檔案”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2018年,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將這一群體記憶搬上了舞臺,《僑批》所講述的獨特中國故事,受到專家與觀眾的好評,也引起了戲劇界的關注。

  去年底,針對歌仔戲《僑批》,就接連召開了兩場專家座談會——一場是作為第16屆中國戲劇節(jié)參演劇目演出后,柳萍、黎繼德等11位戲劇專家就劇目修改進行座談。另一場則是作為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舞臺藝術創(chuàng)作資助項目結項驗收,薛若琳、黃在敏等8位專家蒞廈觀看演出并進行研討。這些專家給予《僑批》肯定,他們認為這是一部具有強烈中華民族精神的作品,題材和劇種有著其獨特性。專家們還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希望這部戲能夠繼續(xù)打磨,在全國戲劇舞臺上取得更大的收獲。

  該劇編劇曾學文,是被譽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劇作家,他潛心琢磨專家提出的意見,結合劇場觀眾及各方的反映,幾易其稿,提升劇本內(nèi)涵。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主創(chuàng)人員又多次線上討論,4月,進入二度修改,5月完成全劇的修改排練工作。

  突出“僑批”命運感增加人物情感濃度

  修改后的劇本有哪些改變?曾學文說,全劇更突出“僑批”的命運感,把“批”(信)與人物命運緊密地交織在一起,每一次人物命運的轉折都與“批”緊密相連,讓觀眾的情感隨著“批”和人物命運一起跌宕起伏,又將“批”與閩南人的群體命運高度結合起來,強化“僑批”的意義。同時,從“情”出發(fā),增加男女主角情感變化與深度,豐富人物的情感厚度,尤其是男主角黃日興,情感變化更具有層次感,讓這個人物更加鮮活動人。此外,還點出了閩僑下南洋,為中國社會和華僑華人移居地社會變遷所做出的貢獻,體現(xiàn)出“僑批”這一海外華僑華人的群體記憶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價值,這也是今天創(chuàng)排這部戲的現(xiàn)實意義。

  《僑批》的二度創(chuàng)作,依然延續(xù)著廈門藝術創(chuàng)作的特點,不僅給觀眾帶來情感的沖擊力,也帶來了審美的震撼力。此次修改,除了編劇,導演、音樂和演員也鉚足了勁,認真研究之前二度創(chuàng)作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有針對性地進行調(diào)整修改,讓舞臺的藝術性更加濃烈——對人物詮釋、情感表達、演員表演、場面設計,導演全方位地進行細磨細摳;根據(jù)新修改的要求,作曲家進行音樂設計重修;演員不斷地去加深對劇中人物的理解,讓自己的表演更為真實、真誠;服裝進行重新設計,更加符合歷史和人物的特點;舞臺美術也做了調(diào)整和提高。

  留傳“僑批”精神 為“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做貢獻

  “人文海絲”以文藝精品面向世界表達,是“一帶一路”文化大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huán)。幾百年來,閩僑走向東南亞、走向世界,留下了寶貴的“僑批”文化和精神,書寫了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與東南亞等國之間的人員、經(jīng)濟往來和文化交流情結,帶有更廣泛的群眾性和社會性。

  “歌仔戲《僑批》將這一文化歷史呈現(xiàn)在舞臺上,更直接、更形象地展現(xiàn)了百年來僑批對于祖地和僑居地的深刻影響?!痹鴮W文表示,它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更重要的是連接起今天海內(nèi)外華僑華人的情感,它可以讓華僑新生代更清楚地了解祖輩、父輩那種久居異國情根長系的深情,以及海外華人的愛國、愛家、愛鄉(xiāng)的品行,激發(fā)華僑新生代愛國、愛家、愛鄉(xiāng)之情。

  為此,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已做好下半年的演出計劃,與中演公司商討在福建、廣東等涉僑地區(qū)進行商演的方案,同時也正在聯(lián)系,力爭這部戲能到東南亞地區(qū)進行交流演出,增強福建海絲文化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為“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做出實質性的貢獻。

【責任編輯:韓輝】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