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shè)為首頁
首頁涉僑法規(guī)

僑批:見證抗戰(zhàn)時期五邑華僑家國情懷(組圖)

2015年07月21日 09:10 來源:南方日報 參與互動
字號:
華僑在信中提及,國難當頭,要求兒子必須節(jié)儉。(《南方日報》/潘偉珊
    華僑在信中提及,國難當頭,要求兒子必須節(jié)儉。(《南方日報》/潘偉珊 攝)
該僑批講述澳洲華僑得知捷報,放鞭炮慶祝。(《南方日報》/潘偉珊 攝)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戰(zhàn)爭時期一封家信彌足珍貴。小小的信箋,寥寥數(shù)語,卻蘊含著華僑心系國家,同仇敵愾的愛國情懷,樸實的叮囑流露出華僑對家人的關(guān)切。

  一字一句彰顯赤子之心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在我國東北發(fā)起“九一八”事變,短短四個月,將東三省全部淪陷,東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這一消息傳到海外,激起了華僑的強烈憤慨,紛紛募捐回國,并要求抗戰(zhàn)。一位身在美國的五邑華僑1932年寄給兄長一封僑批,流露出其對日本侵略者的切齒仇恨。

  “眼下海外同胞不顧一切艱難,惟有救國之行,難免棄家捐款,無不為是。除先捐之外,仍要繼續(xù)行為。有工做者,按月日入息捐去為響。還有決語‘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萬心一德,誓殺日奴’、‘教子及孫,永不用日貨,不食劣貨’,都此壯語,其愛國之心足勝于國內(nèi)人多矣,而還能減衣節(jié)食,務(wù)要積款救國為先,其對妻子必無余力理也?!睋?jù)該華僑信函中所言,海外華僑早已以捐款、廣泛宣傳等實際行動,支持并號召國內(nèi)抗戰(zhàn)。他勸告兄長:“愿我同胞自此維新,奮而作活,各擔其責,策無上之。

  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華民族進入全面抗戰(zhàn),海內(nèi)外華人一致對外,同心同德共同抗日。海外華人通過種種渠道,關(guān)注國內(nèi)戰(zhàn)事的進展。1937年7月30日,身在澳洲的臺山華僑鄺修錄在寄給鄺振?斕男胖薪彩雋稅鬧藁?鵲彌??笨拐澆荼ㄆ燈島螅?瘧夼誶旌匾皇攏?杉?筆畢?⒋罌烊誦模??戎?ざ??/p>

  值得注意的是,當這位澳洲華僑仍沉浸在短暫勝利的喜悅中之時,實際上,在其寫信的前一天,北平已淪陷。

  1938年2月26日,一位名曰“德名”的華僑寄回家書,他說:“中國乃系漢奸之所害,受日賊愚弄,私通敵人來毀我繁華之城市,占我群島,炸我鐵路,種種之罪惡乃漢奸之累。中國政府必要嚴密探查鏟除漢奸,方無亡國之危。暴日其兇蠻殘暴,無所不用其極,為我全國軍民共下乾坤一擲之決心,抵抗到底。現(xiàn)聞香港有奸商貪圖利祿,賣糧食過日軍之用,無異供給炮碼殺自己同胞。此等涼血奸商,亦要鏟除?!币蛔忠痪渲林亍绤?,足見其對漢奸之深惡痛絕。

  或直斥日寇的罪行,或痛批漢奸之無良,或欣喜于短暫的勝仗……這跨越千山萬水的一寄一回過程中,彰顯了廣大華僑的拳拳赤子之心,也反映了近代中國國家命運的變遷。

  “從儉為上” 家教不忘

  僑批的令人動容之處,是血濃于水的家國情懷。雖已漂洋過海,但華僑們?nèi)孕南导亦l(xiāng),即便相隔萬里,時局動蕩,每每寄信,總不忘在其中對子女進行家庭教育,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

  1936年2月,華僑鄺修錄在寄給女兒月英的信中寫道:“鄉(xiāng)間現(xiàn)下使中央政府法幣,極可出入攜帶便利,務(wù)要振興土貨,勿貪平買某國之劣貨,買某國之貨猶如幣錢與子彈予某國來槍殺我中國人,某國之貨雖送之亦勿要,我中國人要堅心團結(jié)起來,勿使他壓迫我中國人太甚也?!彪m遠在海外,但這位父親一字一言的愛國教育猶如耳提面命。

  “勿買日本貨”這一內(nèi)容,在其他華僑的僑批中亦可找到。一位叫“德名”的父親專門向兒子強調(diào)不可購買日本貨,不可沾染紅丸鴉片煙,并告誡,一旦沾染,必將遭人恥笑并窮困到底。

  此外,“德名”還十分重視勤儉。其在1938年和1939年寄給兒子的信中,兩次均要求兒子必須節(jié)儉?!叭杲裨诟圩龉ぃ氁獜膬€為上。凡出街閑游,不可浪費無用之錢財。如今世界非常冷淡,覓食甚難,不言可之?!?/p>

  旅居在外的華僑受國外重視教育所影響,亦十分關(guān)注子女在家鄉(xiāng)的教育問題:“料各物更起價,你二人現(xiàn)下返學校讀書否,亦望告知……你讀書務(wù)要專心向?qū)W,不可閑游散蕩,亦不可與人相打爭氣。……”遠在國外他鄉(xiāng)的父親程業(yè)得知臺山被日寇攻占,立即寫信回家詢問家中安危,并要求兩個兒子用心讀書。

  特別鳴謝:以上僑批,均為江門民間收藏家羅達全獨家提供!(潘偉珊)

【編輯:鄭麗華】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涉僑法規(guī)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wù) | 供稿信箱 | 版權(quán)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guān)注僑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