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中華文化

德國青年中國徒步五千公里 寫書記錄“中國特色”

2014年10月10日 10:3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特色”,絕大多數中國成年人即使不會言傳也可意會。那么,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特色”究竟是什么樣的呢?德國青年雷克,2007年曾徒步中國4646公里從北京走到烏魯木齊,出版暢銷書《徒步中國》對其“田野體驗”進行了真實記錄?;氐降聡螅M一步思考他的中國之行,于是有了《中國,特色》(當代中國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一書。

  “雷克,你喜歡我們中國嗎?”我們習以為常的提問,在德國人雷克眼中卻非常尷尬,因為前置了愛國主義的前提,他除了說客套話之外不知道說什么。在德國,往往只有“我的德國”,而沒有“我們德國”。雷克特別強調“俺雷克不代表德國,也不代表其他德國人”,就如他碰到的每一個中國人,“都不代表整個中國,也不代表其他中國人”,因為最終,“你就是你,而我就是我”。

  雷克說,盡管他們上學也要學習很多關于外國的知識,但這個“外國”一般指的是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歐洲、美國,頂多聽說過孔子、老子、《孫子兵法》、風水、明朝的瓷器,至于“李白是誰、秦始皇是啥時候的人”,就只能聳肩表示無奈了。盡管我們中國學生可能知道歐美歷史文化多一點,但當“我們中國”隨口而出的時候,其實和他們的歐洲中心主義一樣,不自覺中暗含了“中國中心主義”的立場。

  在《中國,特色》一書中,雷克就中國式過馬路、韓寒現象、中國教育、中日關系、廢除死刑等中國當下的社會熱門話題,旁觀比較,發(fā)表了不少關于“中國特色”的“特色”看法。比如“中國式過馬路”,德國人將其視為“交通問題的結果”,而“中國特色”則是視為“交通問題的根源”;又如“韓寒與方舟子之爭”,雷克認為其中的“中國特色”是“興奮型社會”,德國因為責任、多元、法治已經不需要所謂的“意見領袖”和“打假”了,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尋找自己”。

  在書中,雷克講了一個“經典文化差異事件”:二戰(zhàn)時,駐英美軍追求英國女人,在一般人看來,英美文化差不多,但結果卻是被追的英國女人和追她們的美國男人都抱怨:對方太“隨便”了!根源就在于文化差異,在英國,接吻被認為是相當親密的事情,要約會好幾次才可以;而在美國,接吻是很正常的,認識不久就可以吻。于是,美國男人急著接吻,英國女人就覺得美國男人太“隨便”了;而英國女人一旦接受接吻就準備下一步了,此時美國男人又覺得英國女人太“隨便”了。

  所以,雷克認為現在歐洲流行的“解讀中國”的書籍,對東西方之間文化差異的理解,實際上都是有失偏頗的,或者把中國文化想的太“復雜”,或者想的太“簡單”。他甚至舉了一個例子,一位上海白領與自己西北的牧民同胞,相互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因為每一種文化自身都存在內部的差異。因此,我們在說及一個概念的時候,不能單單看它作為一個詞語的原意,更重要的是要看是誰、在何種背景下運用了這個概念。理解“中國特色”當然也要如此,對待雷克的《中國,特色》就更當如此了。(葉雷)

【責任編輯:范超】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中華文化頻道精選: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