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作家談華文文學與絲綢之路:交流方能發(fā)展
中國僑網(wǎng)廣州11月19日電 (郝爽)“絲綢之路的根本就是交流、交往,這種交流和交往是相互的,能走出去,還要能走回來。”新加坡華文作家、新加坡文藝協(xié)會創(chuàng)會會長駱明在“華文文學與絲綢之路”專題論壇中如是表示。
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辦的首屆世界華文文學大會于11月19日在廣州召開。19日至20日,來自世界各地的華文作家將在包括“華文文學與絲綢之路”在內(nèi)的十個專題論壇中,共同探討華文文學的文化傳承與時代擔當。
在題為《“海外”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海內(nèi)外華文文學的雙向交流》的專題報告中,駱明表示,各國文化與文學互相交流,從而可以互相了解。作為華文海洋的中國,更加應該如此。在海外做華文文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注重雙向交流。
“特別是在東南亞地區(qū)的一些國家,華文作家應該團結起來,共同發(fā)展華文文學事業(yè)?!彼赋?,“不僅如此,我們也要把海外的優(yōu)秀文學介紹到中國來。這并不是指介紹華文作家本身,而是把當?shù)氐奈膶W完整地介紹進來。這應該是一個面,而不是一個點?!?/p>
德國華文作家、學者高關中談到,古代絲綢之路對中國的作用不僅在于物質(zhì)的豐富,更在于精神方面的傳播、交流。而新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對于傳統(tǒng)絲綢之路國家的當代經(jīng)濟亦有重要作用?!敖z綢之路的文學交流傳播應當被重視”。
他認為,海外華文作家應利用身在海外的一些有利條件,創(chuàng)作出更精彩的作品。他說,“比如旅游的便利條件,及能夠更好與外國社會交流的外語條件等。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條件。”
土耳其華文作家高麗娟介紹了“思路‘華語’——絲路華文文學的先鋒:中亞突厥國家與土耳其的漢語熱”。
她說道,由于土耳其沒有史料,為了研究中國史料中的突厥歷史等,從1935年起,土耳其就有了漢學研究。那時,德國陷入納粹環(huán)境,很多德國猶太漢學學者就被土耳其接納了,為土耳其漢學界打下了基礎。
高麗娟還介紹了土耳其高校漢學系和孔子學院、土耳其漢語漢學學生到中國留學,以及土耳其華文作家等情況。她希望在土耳其有更多的華文作家,一同為“絲路”兩端的交流做出貢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