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中華文化

6位青年漢學家在北京分享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2016年07月14日 13:37   來源:中國文化報   參與互動
字號:

  7月3日至22日,由文化部、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承辦的2016“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在北京舉辦,來自俄羅斯、德國、印度、尼日利亞等26個國家的31位優(yōu)秀青年漢學家應邀參加本次研修,他們中既有國家智庫和研究院的研究員、大學教師,也包括社團機構的負責人,以及專職作家和翻譯家等。7月6日的開班儀式上,6位青年漢學家代表向大家分享了他們的中國故事。

  來自美國的尚擷福風趣幽默。他說,最初吸引自己來到中國的,正是具有深厚歷史積淀和充滿文化感的中文。為克服語音障礙,尚擷福付出了很大努力。從一開始把“兵馬俑”錯念成“兵馬桶”,到登上中國電視熒幕,他的中文取得了長足進步?,F在,他的主要工作是處理中國公司在美國的法律事務,并在社會組織任職。他說:“現在,我可以用中文為客戶服務,也能為中美關系的良性發(fā)展做出貢獻。我迷戀的中文既美麗又有用。”

  來自斯里蘭卡的木蒂達因受朋友影響,1995年在大學讀書時就選修了中文,并在中國老師的引導下學習中國哲學,她的本科論文便是《中國儒家社會的思想研究》。1999年,木蒂達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來到四川大學讀碩士。四川的學習和生活給木蒂達留下美好的回憶,她和同學一起逛街、買菜、喝茶,去往各地旅游?;貒?,木蒂達在斯里蘭卡科倫坡國際航海工程學院做講師,教授中文和中國哲學,同時翻譯和創(chuàng)作中國文化方面的書籍。

  意大利卡塔尼亞大學講師馬可說,因為偶然看到電視紀錄片《馬可·波羅》,自己對中國產生了興趣。1994年,馬可進入羅馬的大學學習中國藝術,并于2000年第一次來到中國,游歷了北京、上海、江蘇蘇州、陜西西安、香港等城市,訪問博物館,觀看藝術展覽。馬可致力于研究中國藝術的發(fā)展,并從全球化角度切入,對中國和西方的藝術進行比較研究。如今,他往來于中意兩國,出版了數本專著。

  來自巴西的露西婭是一位“80后”漂亮姑娘,她于2007年來到北京,在一家進口公司工作。露西婭在中國的生活豐富多彩,她擔任過北京奧運會的志愿者,后來在新華社工作兩年多,又進入中國傳媒大學學習漢語國際教育。2012年碩士畢業(yè)后,露西婭回到巴西,于2015年進入坎皮納斯州立大學讀博士,開展中巴合作關系的研究。6月,她獲知自己得到北京大學獎學金,將有機會延續(xù)這份中國情緣。

  來自比利時的漢尼斯最初接觸中國是因為研究旅游。漢尼斯在北京居住過一段時間,中國的發(fā)展速度令他敬佩,中國人的樂觀也給他留下深刻印象?!霸诒本┑纳钔貙捔宋业囊曇?,我把這里當做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并在興趣的引領下繼續(xù)向前?!被氐奖壤麜r,漢尼斯開始學習國際關系,研究中國的對外政策,并在2013年帶領比利時學生代表團到訪中國,進行學術交流。如今,他在參與舉辦各種促進歐中相互理解的活動之外,還在比利時的孔子學院學習中文。

  來自荷蘭的棵小曼目前是主編、作家,擁有眾多粉絲,同時從事有關中國歷史的博士課題研究,并協助荷蘭外交部舉辦交流活動。15年前,她對中國還一無所知。2008年,棵小曼在北京工作期間,曾陪同過前來參加奧運會的荷蘭首相,后又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進入北京大學學習,這些經歷讓她對中國的理解不斷深入?!艾F在中國和我已經密不可分了,我希望自己能成為幫助別人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棵小曼說。(陳璐)

【編輯:郭曉倩】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中華文化頻道精選: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