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文作家:我在哪里,中華文化就在哪里
“我在哪里,中華文化就在哪里?!比涨霸诰┡e行的第二屆世界華文文學大會上,來自加拿大的著名華文詩人洛夫的話,道出了海外華文作家的心聲,感人肺腑。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00多位海外華文作家匯聚一堂,以“中華情,民族夢”為主題,通會賢哲,親近母語,交流切磋。海外華文文學以獨特的藝術方式傳達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講好中國故事、講好華人故事,是他們共同關注的話題。
站在世界之巔看中國崛起
祖國的強盛和日新月異的變化令海外作家們振奮,他們愿用手中的筆書寫親身體驗到的閃光點。以紀實文學《曼哈頓的中國女人》成名的美國華文作家周勵,從2012年至今4次去南極和北極,近距離接觸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和“雪龍”號船員,她感受最深的是站在世界之巔看中國崛起,見證中國極地科考的歷史,中國的極地科考用30年的時間超越了英美百年的極地科考,現在中國已從極地科考大國邁入極地科考強國,這些使她深受鼓舞,她寫了《極光照耀雪龍英雄》等系列報告文學。她說,中國極地科考人員的奉獻精神讓人非常感動,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她親眼看到他們用手擰下螺絲釘時手凍在螺絲釘上,手上的皮被粘下來。今年66歲的周勵表示自己要不斷地去極地不斷地寫,宣揚“雪龍”精神。
新加坡華文作家蓉子稱自己是新加坡作家中寫中國故事最多的人,她書寫了一位中國大陸正直無私、勤政廉潔的好官,她要向世界介紹中華民族閃亮的美好品德,為這樣崇高的德行喝彩。
中華文化維系著海外華人
雖然身在海外,但中華文化已經融進這些海外作家的血脈里。
洛夫說,我們在全世界游走時,是帶著中國文化游走,走到哪里也割不斷養(yǎng)我育我的中國歷史和文化,龐大而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在背后支撐我們。文化是深沉內在的精神元素。深厚的本土文化和異國多元文化相互交錯,使海外華文作家具有更為廣闊的思想追求。民族性和世界性并不矛盾,世界性是民族性的擴大和延伸。
剛剛以長篇小說《甲骨時光》獲得華僑華人“中山文學獎”特等獎的加拿大華文作家陳河從親身經歷感受到,海外華人有著相通的血脈和氣息。他在加拿大電視上看到華裔老兵被派到馬來西亞沙撈越抵抗日本侵略,根據這個故事寫成小說《沙撈越戰(zhàn)事》。寫完后還有新材料,又去了馬來西亞考察,寫了長篇小說《米羅山營地》。他在收集材料時接觸到加拿大和馬來西亞華僑,和他們一見如故,他體會到中華民族就像一條大河的源頭,在世界各地有很多支流,每條支流是相通的。
馬來西亞華文作家戴小華生于臺灣,后移居馬來西亞,戴小華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在臺灣,被認為是外省人;在馬來西亞,被說是外來移民;在中國大陸,被叫做旅外華僑?!?戴小華只能從書籍和文學作品中感受母親日思夜想的故鄉(xiāng),并提筆創(chuàng)作。她感到中華民族語言非常偉大,中華的語言和文化維系著我們這些海外華人,無論到哪里我們都能找到心靈的家園,精神的家園。
香港文壇新秀葛亮最近寫了兩部長篇小說,聚焦民國時期,他的祖父和王世襄等文化名人有交往,他的新長篇以祖父為主線表現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相互支持的美好人情。
美國華文作家劉荒田認為,鄉(xiāng)愁是有血有肉的,寫鄉(xiāng)愁必須是第一手。先民的鄉(xiāng)愁是有家回不得,我們現在的鄉(xiāng)愁不再是悲哀的,難舍難離的,睡一覺就可以回到故鄉(xiāng),如今海外移民的鄉(xiāng)愁是甜蜜的,終于有了優(yōu)雅的快樂的鄉(xiāng)愁,這是我們的幸運。
找到東西方文化的契合點
如何在創(chuàng)作中處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是作家們思考的問題。美國華文作家薛海翔編劇的電視劇新作《潛伏在黎明之前》,在網上點擊量4.1億,20年來他寫的電視劇播出了10來部。他指出,電視劇可以一夜之間傳遍全世界,電視為講中國故事提供了一個好的平臺。我們面對兩個文化圈,一個是大中華文化圈,在這個文化圈里應求同存異,比如他寫國共諜戰(zhàn)劇時,在臺灣接觸到與共產黨打仗的國民黨老兵,他們說他們的初衷是和共產黨相同的,即為人民謀幸福。而面對西方文化圈應說異存同,我們要有文化自信,敢于講出我們中國不同于他們的地方,比如東方講個人責任和個人權利沖突時,以個人責任為重,這和我們的民族文化有關,西方正好相反。
捷克華文作家老木認為,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思維方式不同,西方文化以形式邏輯為主,中國文化是辯證邏輯的思維方式,兩種思維方式間存在共通的內容,可以通過協(xié)商來實現對話,我們要在東西方文化的對立與矛盾中找到兩者的契合點。通過文學更好地表達中國的思維方式,讓中國故事有效地進入海外社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匡漢認為,追求精巧、精致、精美的工匠精神,是華文文學走向世界的通行證。
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吉狄馬加認為,在海外寫作的華人作家,不僅要用華文講好中國故事,同時應翻譯成所在國家的文字,讓講述的中國故事被所在國的人民了解、閱讀,更好地把中國故事傳達到全世界,雙語寫作可以更好地傳播中國精神和中國文化。(楊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