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中華文化

沙河高廟皮影:70歲老人演繹光影搖曳的藝術(圖)

2017年05月17日 10:01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wǎng)沙河高廟皮影走進校園?!O瑞超 攝
沙河高廟皮影走進校園。 孫瑞超 攝

  中新網(wǎng)邢臺5月16日電 (張鵬翔 李鐵錘 孫瑞超)“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闭f的是皮影藝人根據(jù)自己的本事講述天下奇聞。在河北省沙河市高廟村就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滿腦子都是關于皮影的奇思妙想,在一代代人的傳承中,將皮影戲演繹成了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高廟村的名字來源于一個傳說。一次大水肆虐,村民跑到地處高地的寺廟才躲過一劫。水漲廟漲,來多少人廟就能盛下多少人,高廟村由此得名。如今,有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稱號的高廟皮影戲,如同佇立在村中的廟宇一樣,給村里人帶來榮譽,讓高廟村香飄四野。

  “來者是客,我們給你演一出?!闭f話的是沙河高廟皮影戲第二代傳人、皮影戲團領頭人劉文仲。劉文仲今年76歲,他的皮影劇團里共15個人,平均年齡70歲。

  沙河高廟皮影是典型的冀南皮影代表。它保持了古樸的造型,劇目口傳心授,表演通俗易懂口語化,體現(xiàn)了中國皮影戲的早期風貌,同時加入了沙河特色,高廟皮影戲班是沙河市僅存唯一的皮影戲班。2013年,沙河高廟皮影入選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驟然間鼓點響起,白幕隨之漸亮。光影搖曳中,一線、一偶,一天地,忽地就熱鬧起來。布幕之上,孫悟空翻筋轉斗,舉棒和蝦米精愈打愈酣。劉力英沙啞蒼涼的嗓音,配上劉文仲低沉卻鏗鏘有力的弦樂,咿呀彈唱間將記者的思緒拉到唐僧師徒四人歷經(jīng)劫難,取得真經(jīng)的神話故事中……

沙河高廟皮影走進校園。 孫瑞超 攝
沙河高廟皮影走進校園。 孫瑞超 攝

  首次看皮影,讓人分外好奇。記者走到幕后,只見“拉扦”人張進手指頭靈活轉動,兩人物不斷變化打斗姿勢。皮影人張進腳下扎著馬步,跟著節(jié)奏邁動步伐,身子時而彎曲,時而挺直,看著好不辛苦。五月天里,不到20分鐘,已滿頭大汗。

  “拉扦是個技術活,也是力氣活,大冬天穿短袖還滿身汗呢?!睆堖M今年78歲了,一場演出就是四五個小時,但從不換人。張進說,演半截走了,不是這么回事兒。

  三個人熱熱鬧鬧,已然非常精彩,劉文仲卻說這樣的精彩程度不及表演時的五分之一?!拔覀?nèi)齻€玩?zhèn)€樂呵,雖成了一出戲,但樂器少?!眲⑽闹僬f,行里有“七緊、八松、九消?!钡闹V語,說是皮影需要八個人通力合作,七個人吃力,九個人就有閑的了。

  一間屋子,20多平方米。搭起的白色幕布將屋子一分為二,白幕之前有根繩子,上面掛著各式各樣的影人。掛在繩子上的影人,臉譜造型夸張,頭盔精致,千人千面,無一重復。

  “現(xiàn)在有人頭80多套,文武身80套。這都是以前留下的。壞哪個,自己就補哪個,村子里會做影人的,也就自己了?!眲⑽闹僬f,由于地方文化不同,雕刻出的影人也不同。這些影人是獨一無二的。

  記者信手拿起一個皮影,皮影顏色陰黃發(fā)暗。當你拿起皮影對著太陽光時,它就像有了生命,紅臉龐,黃頭發(fā),怒目的眼睛格外吸引人。

  “皮影的制作很復雜,要選母牛的皮,毛色還得是黃色的。在牛皮上繪好畫,再用刀子刻。刀刀得穩(wěn)、快、準。不同人物的表情,都要通過刀刻完成。”劉文仲說。

  劉文仲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聊著聊著,會來一句“你學皮影吧”。不只劉文仲,動員年輕人學皮影已經(jīng)成了劇團每個人的日常工作。

  劉文仲說,學皮影得下功夫,就拿拉弦來說,得會看譜、唱詞。皮影的傳承是口傳相授,沒有什么資料可循,說詞、樂譜都在皮影人的腦子里?!安坏絻扇?,出不了師?!?/p>

  “學會讓影人動容易,但是讓影人像活人一樣靈活就不簡單了。這個也得兩三年?!睆堖M說,一個玩皮影的人,是一個全能手,皮影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會,且有專長。

  “現(xiàn)在都要養(yǎng)家糊口,學這個賺不了錢,能理解。”劉文仲說沒有人玩,但還是有很多人喜歡。劇團出去演出時,都很火熱。一次,鄰村有戶結婚,高廟皮影戲團和一個歌舞團同去表演。看皮影的人,里三層,外三層,而看歌舞表演的,寥寥無幾。

  “現(xiàn)在的孩子們也很喜歡皮影,在傳承文化進校園活動時,皮影戲就引起了孩子們的關注和喜愛。只要孩子們喜歡就能夠傳承下去,我們的年齡越來越大了,我有兩個愿望,一個是將這老祖宗留下的技藝傳下去。還一個,就是希望有更多的舞臺能讓我們展現(xiàn)皮影魅力?!眲⑽闹僬f。(完)

【編輯:郭曉倩】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中華文化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