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是祛濕的最佳時節(jié) 需勤運動飲食宜清淡
原題:處暑是祛濕的最佳時節(jié)——山西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副院長趙杰專訪
今天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第十四個節(jié)氣——處暑,“處,去也,暑期至此而止。”處暑過后,氣溫逐漸下降,日夜溫差逐漸增大,萬物開始凋零。天地暑去方有秋涼,同時這也是祛濕的最佳時節(jié)。都說百病從“濕”起,如何祛濕保健你知道嗎?本期的《健康之聲》我們專訪了山西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副院長趙杰,請他來為大家解答。
都是濕邪惹的禍
現(xiàn)代人一有不舒服,就會說“上火”了,其實這不是沒有道理,它和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息息相關。連日的高溫氣候悶熱潮濕,濕邪和熱邪“強強聯(lián)合”,濕邪會引發(fā)熱邪,熱邪又會加重濕邪。同時現(xiàn)在很多人生活方式不健康,通宵熬夜、生活不規(guī)律,飲食不節(jié)、煙酒不斷,經(jīng)常吃肥厚味膩、煎炸燒烤、辛辣刺激等食物,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會引發(fā)內熱,導致濕氣更盛。
那么濕氣是從哪里來的呢?《黃帝內經(jīng)》認為,濕氣通于脾,因脾喜燥惡濕,濕邪留滯,最易困脾。中醫(yī)早就把風、寒、暑、濕、燥、火,簡稱為“六淫”。什么是濕?如何區(qū)別“內濕”“外濕”?
中醫(yī)認為濕為重濁粘膩之邪,有外濕、內濕之分。感受霧露,久居潮濕之處,或涉水淋雨,或著汗?jié)褚拢灾聺裥叭肭旨∧w,出現(xiàn)身重體酸、關節(jié)疼痛,或見惡寒發(fā)熱,身重自汗,屬外感濕邪,這是外濕,亦稱“傷濕”。若因飲食不適,過食生冷,或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水濕內停,出現(xiàn)食欲不振、泄瀉、腹脹、小便少,甚則面目四肢浮腫等癥的,是濕從內生,統(tǒng)屬濕病,這是“內濕”。如何祛濕
中醫(yī)認為,祛濕氣須把這些致濕因子排出體外。排濕需要能量,能量來源于脾胃,所以欲祛濕氣,先溫脾陽。我們用附子理中丸來溫脾胃之陽。附子理中丸由人參、炙甘草、白術、干姜組成,其中,人參增強細胞機能,白術去脾胃之濕,干姜去脾胃之寒,炙甘草引諸藥入脾。脾胃得溫,消化道功能恢復正常,機體排濕的出口恢復正常,病理代謝產物便通過此出口排出體外。在臨床中,我們常用理中湯加減給患者排濕氣,很多的患者在服藥后大便次數(shù)增多,甚至一天十幾次。但大便越多,身體越輕松,精神越好,疾病越減輕,這說明濕氣隨大便而去了。
針對機體的不同部位,可選用不同的祛濕中藥來配合附子理中丸。專家介紹說,濕氣在頭項,頭蒙如裹,項背僵困,可用天花粉20g、桂枝10g、芍藥10g煮水送服附子理中丸。濕氣在心胸,胸悶、氣短可用瓜蔞9g、薤白6g、半夏6g煮水送服附子理中丸。濕在腹部,腹脹、便稀,可用半夏6g、夏樸6g煮水送服附子理中丸。濕困于腰,腰部疼痛、困重可用茯苓30g、白術30g煮水送服附子理中丸。濕困于腿,可用茯苓15g、白芍15g煮水送服附子理中丸以治療腿困、腿沉。以上方法中,附子理中丸每次服用一丸,每日三次。
濕病的預防
“上醫(yī)治未病”,濕病是可以預防的。首先,要勤運動。運動可以緩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功能,加速濕氣排出體外?,F(xiàn)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耗少,加上長期待在密閉的有空調的室內,很少流汗,身體調控濕度的能力變差。而運動,如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極等有助活化氣血循環(huán),增加水分代謝。
其次飲食宜清淡適量。腸胃系統(tǒng)對人體營養(yǎng)及水分代謝關系密切。適量均衡的飲食有助腸胃功能正常運行。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脹氣、炎癥。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