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中華文化

非遺余姚土布傳承不守舊 酒香也得勤吆喝

2017年10月27日 11:34   來源:寧波日報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wǎng)國家級非遺項目余姚土布代表性傳承人王桂鳳的女兒周梅方展示制作土布工藝流程。(周建平 攝)
    國家級非遺項目余姚土布代表性傳承人王桂鳳的女兒周梅方展示制作土布工藝流程。(周建平 攝)

  原題:余姚土布能否在創(chuàng)新中傳承?

  本報記者 崔小明

  通訊員 陳敏健

  這幾天,(寧波)市文化館117藝術中心正在舉辦一場非遺手工藝展,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的余姚土布和來自江蘇南通的藍印花布聯(lián)袂展出。千百年來,這兩種布料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凝結著數(shù)代人的情感,因此前去參觀的市民絡繹不絕。很多上了年紀的人撫今追昔,感慨萬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幾乎失傳的余姚土布和藍印花布的制作技藝均在20世紀90年代被挖掘整理出來,并在政府部門的重視下,得到保護和傳承。進入新世紀后,當余姚土布等傳統(tǒng)技藝面臨創(chuàng)新壓力時,藍印花布卻已經(jīng)在創(chuàng)新和市場化的道路上大踏步前進,其中很多做法值得學習和借鑒。

  余姚土布的歷史和傳承

  余姚土布有著悠久的歷史。范曄在《后漢書》記載余姚土布(越布)為東漢貢品。宋朝開始,余姚普種棉花,曾是全國重要產(chǎn)棉基地。元時全國設四大木棉提舉司,其中浙東木棉提舉司便設在余姚。明代農(nóng)學家徐光啟在《農(nóng)政全書》中稱“浙花出余姚”。民國時期,余姚土布是重要的大宗出口商品。直至改革開放前夕,姚北鄉(xiāng)村還是“家家紡紗織布,村村機杼相聞”。余姚土布之所以能長盛不衰,主要在于純棉制造,夏天吸汗,冬天保暖,而且越洗越軟,體感舒服。此外,其式樣品種繁多,有數(shù)十類、上百種花色,深受人們喜歡。

  改革開放后,余姚土布因為制作工序復雜,費時費力,逐漸被機器所織的布所取代,余姚土布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20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各界對非遺保護的重視,經(jīng)余姚有關部門推動,曾經(jīng)的紡織能手、60多歲的王桂鳳再次坐到紡織機前,向世人展示土布技術,擔負起技藝傳承的重任。經(jīng)過非遺保護部門和王桂鳳的努力,2012年,余姚土布制作工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與朱金漆木雕、金銀彩繡、泥金彩漆、骨木鑲嵌、越窯青瓷等身齊名。王桂鳳本人也成為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土布)的代表性傳承人。

  近年來,寧波和余姚非遺保護部門在政策、資金等方面不遺余力對余姚土布予以扶持,創(chuàng)造機會在全國各地展示展覽,舉辦各類培訓班培養(yǎng)傳承人群。目前,王桂鳳關于余姚土布制作技藝的書即將出版。81歲高齡的王桂鳳也已找到接班人,她的兩個女兒周梅方、周月方已能熟練掌握余姚土布的制作技藝。不過,她的大女兒周梅方坦誠地告訴記者,她和妹妹年近六旬,日常維持展示這項技藝沒什么問題,但要創(chuàng)新傳承,讓余姚土布重現(xiàn)輝煌,實在有心無力。她希望社會上有更多人獻計出力,幫助余姚土布重新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用藍印花布制作的創(chuàng)意產(chǎn)品。 (吳元新 供圖)
用藍印花布制作的創(chuàng)意產(chǎn)品。 (吳元新 供圖)

  藍印花布為何風生水起

  藍印花布和余姚土布長期以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往往藍印花布當面料,余姚土布當里子,興衰歷史和保護傳承面臨的問題幾乎一樣。10月21日,在117藝術中心展覽現(xiàn)場,記者采訪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藍印花布代表性傳承人吳元新。如何在研究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傳承?他講述了自己走出的非遺保護之路。

  學習研究,堅持不懈

  吳元新是在母親的紡織聲中長大的,17歲進入藍印花布染廠工作,1982年考入宜興陶瓷學校美術專業(yè)。后來,陸續(xù)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學習。美學素養(yǎng)讓他的視野更加開闊,對藍印花布的研究有了更多的靈感,同時,也讓他更加珍惜藍印花布的文化和美學價值。此外,他長年收集整理各地的藍印花布,一有空閑就往鄉(xiāng)下跑,還動員親朋好友幫忙,被面、帳檐、包袱布、碎布頭……只要有特點的藍印花布,他就收集,日積月累,已經(jīng)保存了2.7萬多件傳統(tǒng)印染實物、10萬多個紋樣,這成為他后來對藍印花布進行創(chuàng)意設計的靈感源泉。

  1997年,在藍印花布行業(yè)跌入谷底的時候,他以一己之力,辦起了藍印花布藝術館。沒有任何資助,所有開銷都要自己承擔,經(jīng)濟上多次陷入困境。他常常白天四處推銷藍印花布,晚上埋頭設計研究。通過3年的努力,藝術館漸漸實現(xiàn)了自給自足。后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越來越重視,他的日子才逐漸好起來了。2006年,吳元新申報的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被國務院批準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他本人也被評為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并于2007年被評為國家級非遺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傳承不守舊,創(chuàng)新不離根

  吳元新說,非遺保護要“傳承不守舊,創(chuàng)新不離根”。他堅守藍印花布的“根”,就是藍印花布工藝中的手工刻版、手工刮漿、手工染色。正是這一工藝限制,成就了藍印花布圖案的特有魅力。但是,吳元新在鉆研藍印技藝的同時,積極借鑒陶瓷、漆器、木雕、剪紙、刺繡、織錦、年畫等相關藝術,汲取靈感。在設計、開發(fā)中融入現(xiàn)代流行元素,以契合當代審美情趣。其作品,既完整地保留了藍印花布的原真品質,又有時代氣息。

  在創(chuàng)新中,傳統(tǒng)的小布印染已發(fā)展為寬布印染,棉麻面料已拓展到絲綢面料,農(nóng)村家用紡織品已轉化為現(xiàn)代時尚裝飾品。原有的藍白兩色,經(jīng)過獨特的復色印染技藝處理,已形成深藍、中藍、淺藍等多種色調。紋樣更豐富,色彩更具層次感,花布更添時尚性。40年來,吳元新設計創(chuàng)作了近千件藍印花布現(xiàn)代作品,獲得40多項國家外觀設計專利,《鳳戲牡丹》裝飾布、《年年有余》掛飾被國家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

  生產(chǎn)性保護,拓展附加值

  藍印花布技藝被列入非遺保護名錄后,盡管有政府的資助,但吳元新30多人的團隊和藍印花布藝術館每年上百萬元的支出絕大部分還是要靠自己去掙。吳元新選擇的是“生產(chǎn)性保護”之路,讓藍印花布在市場上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

  當然,他不可能將手工制作出來的布按匹賣,吳元新看中的是藍印花布的附加值。他通過對藍印花布進行創(chuàng)意設計,讓一匹布的價值幾十倍、上百倍的增長。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已開發(fā)出包袋、服飾、鞋帽、臺布、壁掛等7個系列“元新藍”產(chǎn)品。吳元新說,他身上穿的藍印花布的上衣,售價2000多元。記者在淘寶網(wǎng)上看到,吳元新設計的一款藍印花布鳳凰團花手提包售價498元,另有一款竹編籃藍印花布背包售價980元。此外,他在全國有10多家銷售門店,一年銷售額少則300萬元,多則500萬元。由于附加值高,利潤也相當可觀。吳元新說,非遺傳承人只有自己生活好了,才有錢投入研究,才有人愿意跟著學。如果基本生活也維持不下去,要讓年輕人來學習非遺、傳承非遺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吳元新的女兒碩士畢業(yè)后,本來在銀行工作,但現(xiàn)在已放棄高薪工作,跟他學習織染藍印花布,女婿也加入進來,雙雙成為他的傳承人。

10月21日,觀眾正在參觀展示的“布上青花”。(周建平 攝)
10月21日,觀眾正在參觀展示的“布上青花”。(周建平 攝)

  酒香也要勤吆喝

  吳元新說,非遺傳承人不能悶在家里搞研究,要走出宅院,四處吆喝,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學習非遺、喜歡非遺。吳元新不放過任何宣傳藍印花布的機會,他不斷參加各類展覽,國內國外都去。他說,即使沒有產(chǎn)生經(jīng)濟效益,也擴大了知名度,獲得了社會效益。

  同時,這些年來,他不斷著書立說,將研究成果與世人分享,先后出版了《中國傳統(tǒng)民間印染技藝》等10部專著。此外,吳元新先后被中央美院、清華美院聘為兼職教授,被蘇州大學、南通大學聘為藝術專業(yè)碩導,經(jīng)常走進高等院校,傳授藍印花布技藝,傳播民間傳統(tǒng)文化。

  他的藍印花布藝術館成為非遺傳承展示基地后,已接待近百萬人次的國內外賓客。吳元新還帶著作品前往1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展演,交流的渠道越來越寬廣。

  如今,吳元新以他的藍印花布藝術館為基地,已經(jīng)形成了染坊、創(chuàng)意、制作、研究及實體店、網(wǎng)絡銷售為一體的非遺傳承產(chǎn)業(yè)鏈。

【責任編輯:李明陽】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中華文化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