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中華文化

印度“中國通”辛仁杰的中國夢:助力中印文化交流

2018年01月03日 11:30   來源:國際在線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原標題:“龍象共舞”系列:印度“中國通”的中國夢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張肖):今天我們將給大家講述一個印度小伙兒追尋自己中國夢的故事。辛仁杰,來自印度比哈爾邦,這位三十出頭的印度小伙兒說著一口流利的漢語普通話。他不僅精通中國歷史文化,還會教朋友吃地道的云南過橋米線?!?009年,我來云南大學學習博士,2012年我畢業(yè)了,那我為什么來中國呢?我在印度學中文的,我的老師跟我說,你既然選擇學中文,那應該去中國學習,中國也是一個文明古國,因此我就來中國學習了。”

  辛仁杰,畢業(yè)于尼赫魯大學中文系,于2009年考入云南大學,就讀國際關系學博士,他是在中國就讀博士的印度第一人。

  時任云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的趙伯樂回憶起這位印度學生時說:“辛仁杰到了我們學校以后,他的漢語基本上算是過了關了,但是呢,對這個中國的文化,對包括我們這座城市、我們學校,其實他的了解還是有限的。他用很短的時間,很快就適應這兒的生活,并且他利用一切有可能的機會,來學習中國的文化。”

  在昆明生活了快十年,辛仁杰儼然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老云南”了。昆明的每一條街,每一道美食都曾記載著他探索中國文化的故事。有時候來了外地的朋友,這位“老云南”還會教他們吃過橋米線的正確步驟?!跋劝样g鶉蛋和肉放進去,因為這個湯很燙的時候才能煮熟,后面這個米線也可以放進去,來昆明一定要吃這樣的米線,尤其是這家店比較特色?!?/p>

  辛仁杰認為,要想最好的融入當地社會,就必須要像當地人一樣生活。跟大部分中國人一樣,辛仁杰會選用地鐵、公交車等交通工具出行,甚至還會使用共享單車。不僅如此,喜愛運動的辛仁杰每周都會和中國球友們相約一起打羽毛球鍛煉?!八尤胛覀兊那蜿犚院?,就跟我們在一起打了。打了以后我們就見證了他和她女朋友的經歷,后來他們的婚禮我們也去參加了?!?/p>

  因為共同的愛好,辛仁杰結識了現在的妻子方晶。面對不同的飲食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不一樣的生活習慣,方晶的父母起初并不看好這樁“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

  但是方晶有她自己的堅持,在她看來,精神契合的愛情才更重要。方晶說:“因為當時我和他在一起的話,我覺得我們兩個首先精神上是很契合的,我覺得很好,第二呢其實我們兩個人在婚姻方面有過探討,所以最后我覺得跟他在一起,我是有安全感的,所以我們兩個很堅定地最后就堅持下來。”

  共同的愛好和勇氣讓他們堅定地牽手走下去,2015年10月18號,辛仁杰和方晶在昆明舉行了盛大的印式婚禮。這樁美好的中印婚姻也瞬間刷爆朋友圈,收獲了無數親朋好友的祝福。這也成為辛仁杰在中國繼續(xù)生活下去的最大動力。

  在中國生活了近十年時間,這位“中國通”也有自己的一個中國夢。

  辛仁杰的家鄉(xiāng)在菩提伽耶,那是釋迦摩尼成佛的地方。距離菩提迦耶不遠的那爛陀寺,是唐代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經的地方。因此玄奘也成為辛仁杰所了解的第一個中國人。

  辛仁杰說,玄奘是中印民間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人物,我也希望能夠把玄奘的精神帶給我身邊的人,盡我的最大努力做一些事情,讓兩國的老百姓、兩國的人民有更多的了解。

  帶著自己的夢想,2015年辛仁杰進入云南民族大學任教,參與籌辦中國第一家瑜伽學院。在課堂上,他不僅教授印地語、國際關系、國際貿易等課程,更在工作之余努力傳播推廣印度文化。每年,辛仁杰都會參與舉辦“印度灑紅節(jié)”,邀請中國和印度的朋友們一起歡聚,通過這樣更簡單更歡樂的方式,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灑紅節(jié)的一名參與者告訴我們:“我覺得,我們云南人,中國人很多時候很保守,我們在灑紅節(jié)這種場合就忘記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這種環(huán)境當中去,然后帶動一群人嗨起來,非常非常棒?!?/p>

  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加入到這場狂歡中,辛仁杰激動地說:“不管是哪個國家的人,心都是一樣的,大家都想開心,都想嗨起來,這是每個人的目標。任何的文化交流,是必須要我們推廣。大家都要嗨起來,大家都要團結起來?!?/p>

  在中國生活了這么多年,辛仁杰說自己已經離不開中國了。不僅僅是因為這里有他最愛的妻子和家庭,更重要的是這里有他的信仰。在“玄奘精神”的指引下,他將在推動中印文化交流的道路上繼續(xù)前行。辛仁杰說:“現在我有個孩子,他是中印聯姻的結晶,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成為一個中印之間的橋梁?!?div class="n2igqye" id="function_code_page">

【責任編輯:張金杰】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中華文化頻道精選:

僑寶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