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捏面團 新加坡夫妻檔挑戰(zhàn)中國傳統(tǒng)手藝

中國僑網(wǎng)2月12日電 據(jù)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報道,時代進步,人們講求速度快,花樣多,所以即使是傳統(tǒng)節(jié)日如農歷新年的市場上,看到的大多是機器制造的年貨,手工物品少之又少。不過,本地還是有人堅守傳統(tǒng)手藝的崗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用雙手做手藝,與速食時代反其道而行。
在一些新年市集上,偶爾會看到角落里坐了一個人,他不像其他攤販一樣大聲吆喝吸引顧客,反而低著頭,蹙著眉,手拿竹刀這里一筆那里一畫,頃刻之間,一撮面團已然變成一件藝術品。捏面人就是這樣一個無需嚷嚷叫賣就能吸引路人駐足的傳統(tǒng)藝術。
黃才喜(67歲,電腦技術人員)和林仁葉(63歲,茶水間管理員)是新加坡的捏面人夫妻檔。兩人約十年前逛街時看到一位正在捏面的婦女,林仁葉就對此產生興趣,買來面粉和糯米粉,自己在家捏起面人來。

面塑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民間手藝,林仁葉就是喜歡這點?!懊繕幼钚碌臇|西都是從最古老的東西演變過來的,不可能無中生有的。所以我會追求它的開始,喜歡咯?!?/p>
后來,她發(fā)現(xiàn)這門手藝在許多活動上是有市場的,為了賺點外快所以決定專研下去。不過,當時她沒有老師,全靠自己摸索。
黃才喜說:“東找西找,看電腦……開始做可能沒有這么好,參考各方面,一直進步一直提升上來,開始是比較差?!?/p>
林仁葉回想自己接的第一場活動,恰逢豬年,她在幾小時內不斷地捏出各種造型的豬仔。她笑說,活動結束后,主辦單位還挑戰(zhàn)她,下次要捏其他造型的面塑。“害我回到家,腰要斷了!”
林仁葉是有藝術天分的。無師自通的她熟悉了這門藝術后,大多時候只要看著平面圖,嘗試一兩次就可以捏出造型逼真的面塑。也因此,她接的生意越來越多,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一人無法承接這么多工作,把先生也拉進來一起捏,沒想到黃才喜也感興趣,于是有了“獅城面粉公仔”捏面人夫妻檔。

在可愛面塑的背后是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準備過程。兩人有詳細的分工,黃才喜調配并蒸面團,林仁葉負責揉面。不過,問他們面粉、糯米粉和水的比例為何,面團蒸好后需要搓幾次才可以使用,得到的答案都是一句:不一定。全是靠感覺以及多年累積下來的經(jīng)驗。
面塑的面團得搓至少兩輪,第一輪是剛蒸好后,得搓得面團有勁;第二輪是加了顏料以后,得搓的顏色均勻。
林仁葉說:“搓這種面團蠻辛苦的,手會壞,手指會壞,根和筋會傷到。我要求顏色嚴密一點就會辛苦一點啦,如果你隨便一點,就沒有這么傷了,個人的要求。”

面團準備好后,下一步就開始捏了。兩人坦言剛開始是“失敗比成功的時候多”。林仁葉笑到:“開始我們出去做街頭表演的時候就說,我們要出去找伯樂?!?/p>
她解釋,有時自己捏了很喜歡的面塑,帶到街頭卻無人問津。她拿出一只鼻子扁平的小狗面塑說,自己非常喜歡它,不知道為什么沒有人看中?最后總結,當捏到自己喜歡,別人也喜歡的時候,就是成功了。
夫妻倆擅長捏卡通面塑,而且跟得上時代潮流。黃才喜說:“好像angry bird(憤怒鳥)出來,我們就做很多。一組有六七個角色,紅色那只最受歡迎?!?/p>
捏了十年,60多種造型中最喜歡什么?他們都說,最喜歡最新潮流的卡通,因為要“尋找刺激,做十二生肖都做到麻木了,好像炒冷飯”。
林仁葉說,街頭表演時,有些年輕人會指定要他們做某一個卡通人物,她也樂于接受挑戰(zhàn)。黃才喜同意:“捏面人的好處是這樣,你可以很靈活地創(chuàng)作,可以發(fā)揮想象空間,只有面團才可以這樣。”
林仁葉前幾年因為揉面揉到手痛必須看中醫(yī)針灸四次,黃才喜近年來視力也逐漸變差。既然如此為什么還堅持捏面人?林仁葉想了一想,還是那句話:“喜歡,舍不得放棄?!?陳瑩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