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中華文化

語言學家饒秉才傳播粵方言六十載:海外流傳更廣

2018年03月15日 16:37   來源:中國僑網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語言學家饒秉才教授夫婦在洛杉磯(美國《僑報》/記者翁羽 攝)
語言學家饒秉才教授夫婦在洛杉磯(美國《僑報》/記者翁羽 攝)

  中國僑網3月15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道,隨著現(xiàn)代社會交通的便利,不同地方人員往來更加自由和頻繁。旅游觀光、外出打工、移居他鄉(xiāng),五湖四海的人們需要通過語言交流來認識彼此、和諧共處,許多人關切當地方言的發(fā)展與存亡。從事粵方言研究近70年的語言學家饒秉才教授認為,粵方言是永遠不會消失的。

  研究粵方言桃李滿天下

  粵方言又稱粵語,除了中國南方多省和地方的幾千萬人口使用外,又由于過去上百年從廣東地區(qū)移居海外的華人華僑,粵語被帶到了全世界許多國家,并成為世界華人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而當世界不同地方粵方言愛好者進行交流討論時,時常少不了引用饒秉才教授的粵方言研究。

  今年將90歲的饒教授曾在廣州的暨南大學、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任教。在中國改革開放開始發(fā)展時期,饒教授洞悉漢語言在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漢語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國內學生,還必須招收外國留學生。因此,饒教授優(yōu)先創(chuàng)建了暨南大學對外漢語教學中心,經中國國家教育委員會批淮后廣泛招收國外留學生。對外漢語教學的教材和漢語教學從而逐步走出國門,遍及五洲四海。

  饒秉才教授又是粵方言、客家話方言研究的先驅,出版了《廣州音字典》、《廣州話方言詞典》、《客家音字典》等大著。由他編著的、在1983年出版的中國第一部方言字典——《廣州音字典》,再版重印48次,銷量超過100萬冊。他主編和合編的字典詞典多達15部,其中關于粵方言的有8部。

  1992年自暨南大學退休后,饒秉才教授移居美國加州,但他并沒有停止他的粵方言研究工作。廣東興寧出生的饒教授近年完成編著《興寧市客家話詞典》,這部花了饒教授50年功夫完成的詞典在2017年才發(fā)行。

  粵方言海外流傳更廣

  漢語博大精深,其言體系包含語音、詞匯和語法三大要素。例如普通話中的一句“你先走”,廣東話中則是用“你行先”來表達,短3個字就包含了三大要素上的不同。因此,人們需要付出時間精力,挖掘和融會貫通這三大要素才能正確掌握和學習特定的方言。這提高了人們學習方言的難度,造成方言在全球花的新一代年輕人中傳播、傳承的困難。

  然而,對如今熱議的粵方言未來發(fā)展,饒教授的目光沒有僅僅局限在廣東地區(qū)。饒教授說:“粵方言是中國七大方言之一。它的分布地區(qū)以珠江三角洲為分布中心,覆蓋中國的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海南省、香港、澳門等,而北美洲、澳洲、新西蘭和東南亞包括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家的華人社區(qū)也在使用。粵方言使用人口一億多,其中大多數在廣東、廣西地區(qū)。

  粵方言是粵方言地區(qū)的歷史、文化和信息的載體。它是粵方言地區(qū)人民之間的重要交際工具?;浄窖匀嗣竦慕涷灪臀幕梢詰{借粵方言記錄下來,傳播遠方,流傳后世。它是永遠不會消失的。中國的語言政策是不會消滅地方方言的。全國推廣普通話并不限制方言地區(qū)人民使用自己的方言進行交際,也不排斥其他方言區(qū)的人學習使用其他方言。”

  饒教授表示,在海外的華人社區(qū)中,粵方言的使用也隨著時代在改變。他說:“這里(洛杉磯)最初基本都是講廣東話。到近十多年,來自北方的移民更多,所以講普通話的人也自然多了。廣東話吸收普通話詞匯,普通話吸收廣東話詞匯,在這十幾年也發(fā)生比較多?!?/p>

  弘揚中華文化夫唱婦隨

  平日休閑時,人在他鄉(xiāng)的饒教授不僅能走出書齋進入廚房燒幾道好的廣東菜,還同樣非常重視發(fā)揚中華文化優(yōu)良傳統(tǒng)。他的兒孫輩受他的熏陶,在家里都能說流利的中文、粵語,保留中華文化習俗。饒教授的小女兒饒穗,畢業(yè)于暨南大學中文系然后在對外漢語教學系任教,到美后更是到美國國防大學中文系任教。

  寫小說、散文、詩歌,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很大,編纂字典、詞典,每個字、詞的形、音、義都必須是有根有據的,連標點符號也不能弄錯。這是一項繁瑣、仔細而又顯得枯燥的工作。在編輯、修訂的過程中,電腦科技幫不上大忙,最好的助手是饒教授的夫人周之英。

  由于教授在編寫字典、詞典都是參照標準的《新華字典》,每一個字加上粵方言的注釋,一個個組成。因此,除了反復校對,饒夫人都是以“剪刀加漿糊”,一個字一個字地進行剪貼、核對、抄寫的。不管是在家里還是在出版社,夫妻倆真數十年如一日,生活上事業(yè)上都形影不離。

  饒秉才教授畢生的科研碩果和付出經歷并將繼續(xù)在漢語言的推廣發(fā)展中,在地球村語言學的研究中,在傳揚中華文化的長河中發(fā)揮積極地指導的作用。(翁羽)

【責任編輯:羅丹】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中華文化頻道精選:

網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