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shè)為首頁
首頁中華文化

新加坡潮人先輩歷史:潮州歌謠中的悲歡離合

2019年12月09日 09:56   來源:中國僑網(wǎng)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wǎng)12月9日電 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日前刊載文章,簡要介紹了新加坡潮州先輩的歷史。新加坡開埠后,從中國南來的先輩形成這里的一大民族——華族,而潮州人是華族中的一大群體。當(dāng)時,潮州人南下靠的是海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紅頭船,后來是蒸汽輪船。

  本文以潮州歌謠的形式,介紹了南來的潮州先輩當(dāng)時是抱著什么目的而來、帶著何種心情南下,以期讀者了解新加坡潮人先輩歷史。

  文章摘編如下:

  無奈何,過番去/斷柴米,等餓死/無奈何,賣咕哩

  柴米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家鄉(xiāng)沒柴沒米,如果找不到解決方法,那就是死路一條。在這種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唯一的選擇就是下南洋去當(dāng)苦力。

  歌謠反映當(dāng)時南來過番的先輩,在面對生死存亡時作出決擇,逼于無奈走上這條路。他們深知賣身當(dāng)苦力干的是日曬雨淋、流血流汗的苦活,甚至可能丟了性命??墒菫榱思抑械睦先鯆D孺,身為丈夫和兒子,當(dāng)盡義盡孝,以個人的犧牲換取一家人之溫飽;再苦也得撐,再危險也得去嘗試。

  帶一條浴巾過番去/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條浴巾去過番

  錢銀知寄人知轉(zhuǎn)/勿忘父母共妻房。

  決定過番后就得啟航,生離死別最令人不忍目睹。碼頭上,整船都是過番客;上船的是家中男丁,一家的經(jīng)濟支柱,送行的是留在家鄉(xiāng)的父母和妻兒。船上岸上都揮灑著離別淚,唯一的行裝是一條浴巾。留在家鄉(xiāng)的親人雖然期望南下的男人能為家中解決三餐之憂,但更渴望他早日回鄉(xiāng)。

  歌謠反映離鄉(xiāng)人的窘境。家中一貧如洗,只能含淚帶著“過番三樣寶”——舊衣服、切好的甜粿和一條浴巾登上紅頭船。

  當(dāng)時準(zhǔn)備過番的人,都會相互打聽番的消息。他們都知道南下后天氣炎熱,一天最少要沖兩三次涼,才不會生病。因此,浴巾是行裝中必備之物。

  歌謠也反映離鄉(xiāng)人家中大小的矛盾心情,他們既對離鄉(xiāng)人抱以厚望,以求獲得解決生存困境,又深怕離鄉(xiāng)人一去不返,在他鄉(xiāng)再立家室,忘了家中的父母妻兒。

  蒸汽輪船時代過番/火船開過七洲洋/回頭不見我家鄉(xiāng)

  是好是怯全憑命/不知何日回寒窯。

  過番客上了船,船開航了,不舍的心情使他不斷地回頭望。當(dāng)輪船駛過海南島東北角的七洲列島之后,就再也見不到潮州了。這時的過番客才開始認命,生死有命,是否還有機會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完全是個未知數(shù)。

  歌謠點出已進入蒸汽輪船的時代,也就是說主人翁是1867年或之后的過番客,因為1867年開始才有汽船從汕頭開往新加坡?!昂G”同樣反映出過番客離鄉(xiāng)的原因出于窮困,對于過番的選擇,也一樣無奈,主人翁都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一切只能聽天由命。

  期盼來日榮耀歸故里/阿叔今日去出洋/番畔唐山架金橋。

  來日榮耀歸故里/蔭妻蔭兒蔭家鄉(xiāng)

  過番客要離開家鄉(xiāng)了,到時就能換取美好生活。不但過番客在南洋有好日子,家鄉(xiāng)的親人也能共享榮華富貴。

  潮州人不稱親生父母為爸媽,而是以親人關(guān)系來稱呼。例如稱爸爸為阿叔、阿舅;稱媽媽為阿嬸、阿妗、阿姨;故而歌謠中的阿叔應(yīng)該是父親的代稱。

  這首歌謠的年代應(yīng)該屬于較晚期,這時已有番客帶回消息,知道來南洋謀生能夠換取美好的生活。因此,家人對即將離開故里的親人已不是淚眼相對,而是帶著樂觀的心境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從以上四首歌謠,可以看到潮州先輩南來的苦難經(jīng)歷與頑強斗志。他們雖然無從掌控自己的未來,卻不向眼前的命運低頭,寧可把命運交給未來賭一把。雖然是萬般無奈地離鄉(xiāng)背井,卻帶著無畏的精神走出家門,拼搏換取自己與家人的未來;最終終于趕走黑暗,奔向黎明,光宗耀祖歸故里。(蔡美娥)

【責(zé)任編輯:李明陽】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中華文化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wù) | 供稿信箱 | 版權(quán)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復(fù)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guān)注僑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