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蘭教漢語青年:做好自己就是講好中國故事
新華社惠靈頓5月4日電 通訊:“做好自己就是講好中國故事”——記在新西蘭教授漢語的中國青年
新華社記者宿亮
每周二,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孔子學院漢語教師魯春曉都要在清晨7時30分前趕到市政府,她的學生賈斯汀·萊斯特是這座城市的市長。在城市另一端,每天清晨,塞繆爾·馬斯丹女校漢語教學志愿者田培園也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
不管身為教師還是志愿者,她們都在嘗試通過漢語講述心中的中國故事;而在學生們眼中,她們就是身邊的中國故事。
“量身”定制漢語教材
魯春曉29歲,大連人,先前在大連理工大學任教,2015年11月受廈門大學孔子學院南方基地委派來到惠靈頓。在國內,魯春曉教的多是中高級漢語課程。而來到新西蘭,學生們大多剛接觸漢語。為了讓學生有興趣深入學習,魯春曉根據(jù)學生們的具體情況來設計教材,用她的話來說,這是一種“教學服務”。
萊斯特是魯春曉教的第二位惠靈頓市長。一開始,魯春曉根據(jù)萊斯特平時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商務接待場景設計教材,讓萊斯特通過名字、職銜來練習漢語發(fā)音。魯春曉和萊斯特共同制作漢語名片,然后模擬實際場景互作自我介紹。通過最初階段的學習,萊斯特對漢語的期待更高,不滿足于簡單應用,開始著手為漢語等級考試做準備。
給市長上完課,魯春曉還要趕到市郊的新西蘭警察局,為那里的警官學生上課。警用語言要翻譯成漢語,特別是如何把新西蘭的警銜與漢語一一對應不是件容易的事,沒有現(xiàn)成教材可以用。魯春曉告訴記者,一小時的課程,往往要花費幾天時間備課。不過,警官們學習熱情很高,還會經常發(fā)郵件提問題。
魯春曉在惠靈頓的生活很充實,除了市長和警察,她還為有需要的學生進行一對一輔導。最近,新西蘭就業(yè)部又找到孔院,請魯春曉為工作人員教授漢語。
“走心”設計教學方法
來自寧夏銀川的田培園今年24歲,她的授課對象是中小學生。她給6年級以下學生上漢語課,還為7到13年級的學生做助教。田培園是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研究生,2017年1月來到新西蘭成為一名孔院漢語教學志愿者。
為了讓小朋友們對漢語課程感興趣,田培園下了不少工夫。對3年級以下學生,田培園教他們唱兒歌,通過老鷹抓小雞、丟手絹等小游戲幫他們接觸、學習漢語。小朋友好動活潑,田培園會帶著孩子們做“數(shù)字功夫操”,還和他們一起用橡皮泥捏漢字,讓小朋友們在玩耍中感受中國漢字文化。而對4到6年級學生,田培園會帶領大家一起打太極,學生們都學得有模有樣。
復活節(jié)假期后,田培園又要開始新課程。她告訴記者,準備帶小朋友一起學習關于動物的話題,利用網絡趣圖教他們簡單漢字。她說,學生每節(jié)課的狀態(tài)都不一樣,上課時要密切關注,適時調節(jié)課堂氣氛,所以備課時要充分考慮課堂上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
上個月,維多利亞大學孔子學院為新西蘭3所孔院147名漢語教學志愿者組織了崗中培訓。田培園告訴記者,培訓最大的收獲是提高了跨文化意識,在傳播文化的過程中應尊重當?shù)匚幕?、主動融入和適應當?shù)丨h(huán)境。
“融入”故事天天發(fā)生
融入,發(fā)生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
魯春曉的女兒3歲,在惠靈頓一所幼兒園就讀。有小朋友過生日時,幼兒園會組織慶?;顒?。女兒生日那天,魯春曉讓她穿著一身旗袍去幼兒園,還跟其他小朋友的家長講旗袍的來歷。媽媽是漢語教師,魯春曉的女兒也“女承母業(yè)”,納悶其他小朋友不像自己一樣認識漢字,于是也開始教同學學漢字。
剛來惠靈頓,魯春曉對不少當?shù)厝擞每曜痈械襟@訝。當?shù)厝烁嬖V她,新西蘭文化多元,不少人用筷子的時間可能比她的年紀還長。不過,魯春曉會告訴他們,中日韓3國的筷子在材質和形狀上有所不同,搞清楚這些細節(jié)能了解不同的文化元素。再比如,和當?shù)厝肆钠鸩枞~,魯春曉會幫他們區(qū)分不同國家對茶的理解,讓他們去中國時能點上一杯心儀的中國茶。
根據(jù)漢語教學志愿者項目的設計,田培園和她的志愿者小伙伴們住在當?shù)厝思抑?。平時,田培園會和自己的新西蘭“家人”一起聊聊中國的生活和習俗。前段時間中國“兩會”期間,他們還饒有興趣的討論中新兩國退休制度的差異。
在與中國有萬里之遙的新西蘭,在類似魯春曉、田培園這樣的中國年輕人生活中,平凡的中國故事每天都在發(fā)生。魯春曉告訴記者,講述中國故事,就是講述自己的生活,就是講述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有些時候,不需要講古老的傳說,不需要講過于‘高大上’的道理,做好自己就是講好中國故事?!濒敶簳哉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