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中華文化

中國文學在俄羅斯落地開花 推開魅力中國之窗

2014年11月27日 09:25   來源:人民日報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葉果夫向記者介紹其翻譯的三部莫言作品。(林雪丹 攝)
葉果夫向記者介紹其翻譯的三部莫言作品。(林雪丹 攝)
中國僑網魏德漢在頗具中國風的辦公室中冥想。(陳效衛(wèi) 攝)
魏德漢在頗具中國風的辦公室中冥想。(陳效衛(wèi) 攝)

  新中國建立初期,中蘇互譯對方文學名著,結下深厚文緣。2013年5月,中俄兩國簽署《中俄經典與現當代文學作品互譯出版項目合作備忘錄》。中國文學名著在俄羅斯的發(fā)行量接近前10年的總和。

  迎來中國文學春天

  2013年5月,中國和俄羅斯簽署《中俄經典與現當代文學作品互譯出版項目合作備忘錄》,商定6年內雙方互譯并出版不少于100種圖書。項目啟動一年多來,俄羅斯的中國名著翻譯出版可謂立竿見影,呼谷傳響。

  首批翻譯出版的作品,既有《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傳統(tǒng)經典,也有老舍的《貓城記》、鐵凝的《笨花》和莫言的《生死疲勞》等當代名作,且后者多系首次翻譯出版。古典與現當代的結合服務于現實,意義重大。它兼顧到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作家,可窺中國文學發(fā)展之全貌。俄羅斯東方文學出版社社長阿尼蓋耶娃告訴記者,此前,俄漢學家明顯偏重于探究古代中國,忽視了中國當今文壇的現狀和發(fā)展。更重要的是,目前這些作品全是直接譯于漢語版,避免了過去從英文轉譯而帶來的“附帶損傷”,如修辭技巧的闕如、民俗文化的淡化和歷史事件的模糊處理等。

  中國作品在俄羅斯喜獲豐收,在很大程度上是俄政府積極推動的結果。對此,俄文化部副部長伊夫利耶夫在接受采訪時也毫不諱言。2013年5月項目啟動之初,俄方便積極與中方討論翻譯、出版、發(fā)行合作項目圖書的資金解決方案,為項目落實打下堅實基礎。在今年8月舉行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俄方攜《笨花》等首批出版的譯著出席,并舉辦了圖書推介會、項目介紹會、編輯作家座談會等多項活動。在9月的莫斯科國際書展上,全部10本中譯俄作品首次集體亮相,俄方為此舉行了隆重的首發(fā)式和豐富的推介活動。觀眾索菲亞表示,新版譯著展現了多樣的中國當代社會,與以往晦澀的古典小說譯本有很大不同,期待能看到更多的類似作品。書展期間,俄方負責互譯項目的俄翻譯學院還主辦了第三屆國際翻譯大會,圍繞文學譯介展開了深刻、富有建設性的討論。

  在俄政府大張旗鼓地落實互譯項目的同時,俄民間人士也在默默耕耘?!兑捉洝返淖g者魏德漢、俄羅斯莫言作品翻譯第一人葉果夫和參與譯介《大學》的知名漢學家科布澤夫等,均是中國文學的愛好者和推廣者。尤其是著名漢學家魏德漢,幾十年來孜孜不倦、筆耕不輟,把《易經》《道德經》《孫子兵法》等十余種中國古代經典譯介給俄羅斯人,堪稱中俄兩國文化交流的“民間大使”。

  推開魅力中國之窗

  俄聯邦出版和大眾傳媒署副署長格里高利耶夫認為,中國文學作品在俄落地開花,涉及面廣,持續(xù)期長。從俄中關系的大局來看,堪稱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yè)。

  名著翻譯為俄羅斯人了解中國打開了一扇窗戶。文學作品反映了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心態(tài)、行為、觀念和制度,記錄了一個時代的社會和精神風貌。四大名著自不待言,鐵凝的《笨花》用90多個“凡人”的“凡事”展示了清末民國初年至上世紀40年代中期近50年的歷史斷面;作為莫言多部新歷史主義小說代表作的《豐乳肥臀》則呈現了重要的時代特征、人文氣息和文化底蘊??傊荒陙矶碜g介的文學名著,已不再囿于傳統(tǒng)的風水、功夫、中藥、中餐和茶藝等,反映的中國形象更加立體多維、生動豐滿。

  除了小說自身外,譯者創(chuàng)造性的腳注,更是深度詮釋了中國文化。葉果夫在譯著中對俄羅斯人所不熟諳的民俗地名、人物歷史和關鍵詞句等都進行了精煉的界定和解釋。如《酒國》的“金童玉女”,被注解為“中國許多民間神話中備受歡迎的人物,道家圣人的同行者,玉皇大帝旨意的執(zhí)行者,小說主人公和其姊的姓名”。至于意在闡釋中國獨特民間文化和生活習慣的“關鍵詞句”,則更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如“炕”“大洋”“衙門”“里”“三從四德”等等。可以說,沒有這些闡明音譯、擴展意譯的精當注解,即便通篇譯成俄語,俄羅斯人恐怕仍是不明就里。據統(tǒng)計,俄譯本《酒國》《豐乳肥臀》分別有200多個腳注,《生死疲勞》則達300多個,大量的注解使得每部譯著都幾近于一本包羅萬象的中國民俗文化手冊。

  文學作品的譯介和出版,也推動中俄兩國人民從“相識”走到“相知”。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所研究員、翻譯家科布澤夫指出,俄傳統(tǒng)文化認為,初次相識的微笑是動機不純,一忍再忍則證明愧疚理虧;而通過中國的文學作品,他們逐步認識、認可了中國人的“異類”風俗:見人微笑旨在釋放善意,禮讓三分重在體現寬容大度。曾經到過中國1000多次的漢學家魏德漢告訴記者,他通過譯介中國古典名著、創(chuàng)辦俄文版《中國》雜志和進行茶藝等各種宣傳,讓一些俄羅斯官員、商人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寬厚隱忍、睿智博愛的民族,消除了他們心中的“既定威脅”,增進了兩國的友好。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學作品翻譯的價值無論如何高估都不算過分。

【責任編輯:范超】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中華文化頻道精選: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