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中華文化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呼麥的中國復興記(圖)

2017年04月17日 16:3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圖為參加“蒙古族呼麥藝術人才培養(yǎng)”項目的學員們正在集體排練。(李佳音 攝)
    圖為參加“蒙古族呼麥藝術人才培養(yǎng)”項目的學員們正在集體排練。(李佳音 攝)

  中新網呼和浩特4月16日電 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呼麥的中國復興記

  中新網記者 烏瑤

  16日,中國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藝術人才培養(yǎng)資助項目“蒙古族呼麥藝術人才培養(yǎng)”正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進行著。50位活躍于國內外表演舞臺的青年藝術家和呼麥傳承人將接受為期50天的特訓,老師均是國內外業(yè)界“大拿”。這樣的規(guī)格和規(guī)模,在世界范圍內罕見。

  “希望通過學員的力量,凝聚形成中國的呼麥圈子,這也是為更好地傳承和保護。”麥拉蘇從事多年呼麥教學工作,是這次特訓班的班主任。

  呼麥是蒙古族古老的復音/泛音歌唱形式,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tài)。呼麥傳唱于蒙古族千百年的生活中,流傳于中國、蒙古國、俄羅斯聯(lián)邦圖瓦共和國(以下簡稱圖瓦)等地區(qū)。2009年,中國蒙古族呼麥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族文字歷史比較短,民族故事和瑰寶都藏在呼麥、長調、馬頭琴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草原上的高大建筑不多,但蒙古族心靈深處的文化圣殿是不少的,我們要挖掘出來?!敝袊褡逡魳穼W家烏蘭杰一輩子從事音樂史研究,感慨頗多。

圖為青年呼麥表演者青龍的演出劇照。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 供圖
圖為青年呼麥表演者青龍的演出劇照。(呼和浩特民族演藝集團供圖)

  中國呼麥傳承由于歷史原因曾有數十年斷層,現在迎來“春天”。在中國蒙古族主要聚居區(qū)內蒙古,發(fā)展速度更是驚人。

  記者了解到,2003年,內蒙古地區(qū)的藝術團體開始有意識地恢復呼麥表演。2010年,內蒙古藝術學院成為世界上開設呼麥專業(yè)的兩所高等院校之一。呼麥已是內蒙古的傳統(tǒng)民族文化活動、大型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的“常客”,同時,內蒙古地區(qū)涌現大量呼麥手,在世界級比賽上名列前茅……

  然而,中國目前的呼麥表演大多來自對國外呼麥的模仿與學習。現在,中國藝術家們更加注重挖掘呼麥文化的“中國特色”。

  “中國、蒙古國、圖瓦的三種風格呼麥都接觸到了,就容易找到自己的路?!蔽鞅泵褡宕髮W的馬頭琴老師巴依勒格也是這次培訓的學員。

  “這邊的人們很重視民族音樂,更愿意挖掘已有的、很豐富的(音樂)寶藏。這里真的有太多好聽的民歌了。”李紀辰在臺灣專攻民族音樂學,也玩樂器。聽不懂蒙古語和女性身份,讓她成為這次班上“特殊學員”。李紀辰此前曾通過微信學習呼麥,也曾向圖瓦女呼麥藝術家學習。她告訴記者:“這次學習更系統(tǒng),班上的每一位同學都是老師?!?/p>

  這些天,老師們將幫助學員把呼麥元素融于中國各地的蒙古族民歌中。這樣的演繹也正是找尋中國特色的一個開始。

  “未來,青海呼麥、甘肅呼麥、內蒙古呼麥……這些匯聚起來就形成中國呼麥?!卑鸵览崭裣胫磥?,甚是興奮。

  優(yōu)秀呼麥資源被引進的同時,中國的呼麥也在“走出去”。14日晚在德國柏林舉辦的“德國-中國內蒙古文化年開幕式”上,呼麥又一次驚艷世人。

  “德國人很早就知道呼麥了,演出時還有呼麥愛好者跟我交流。”青年呼麥表演者青龍之后還要在德國進行兩次呼麥表演。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外的呼麥音樂人都有自己的風格,中國的呼麥目前還處于研究與學習階段,愛好者很多,專業(yè)表演者不多,呼麥的發(fā)展需要更多研究原生態(tài)藝術的專業(yè)人員?!?/p>

  “呼麥的美學本質就是和諧:人和自然的和諧。低音象征大地的渾厚,透明的泛音象征著寧靜的天空和太陽。此外,呼麥中對布谷鳥的叫聲、狼嚎、虎嘯都有模仿?!睘跆m杰表示,之所以人們對呼麥的喜愛能夠超越語言、國度、性別的界限,正是因為這種和諧。

  “呼麥被大家共同傳承,已成世界型的音樂。我搞了一輩子呼麥,現在的唯一希望就是能夠在有生之年看到一場以呼麥為主題的音樂節(jié)。我覺得,中國有這個實力。”曾被授予“蒙古國文化偉人獎”的蒙古國功勛藝術家策仁達瓦出生于呼麥世家,此次受邀教授學員們蒙古國呼麥的基本發(fā)音技法,年過六旬的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感慨道。(完)

【編輯:郭曉倩】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中華文化頻道精選:

網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