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19日電 題:積極“造血”突破“瓶頸” 海外華校校長共話華文教育發(fā)展
中新社記者 吳侃
第五屆世界華文教育大會19日在北京開幕。會議期間,多位華校校長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新形勢下海外華校要完善“造血”功能,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推動華文教育轉型升級。
老問題新解法
當前海外華文教育持續(xù)發(fā)展,但缺乏師資、教材適用度不足等老問題仍存在。華文學校發(fā)揮“造血”能力,推動教師專業(yè)化、教材本土化,辦學模式也向多元化和正規(guī)化發(fā)展。
“30年前我開始在澳大利亞從事華文教育,那時在華校當老師沒有明確的要求,現(xiàn)在有嚴格的錄用標準?!卑拇罄麃啒藴手形膶W校校長李復新說,目前學校老師以新移民和中國留學生為主,教師隊伍更加年輕化;教材方面,學校自主編寫貼近當地生活的校本教材;學校與當地國民教育體系銜接,是在澳大利亞首都地區(qū)教育部高中學習委員會注冊的專業(yè)教育機構。
“我們從2006年創(chuàng)校之初就很注重教師的本土培養(yǎng),建立教師培訓機制,通過評課磨課、教學研討會等方式夯實教師基本功?!币獯罄_馬中華語言學校校長蔣忠華說,學校采用中西融合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中融入本土特色內容,互動性實操性強。學校也教授意大利語和英語,為剛來意大利不久的孩子進行語言接軌。
1898年,在孫中山“教育救國”思想的感召下,世界上第一所近代華僑學校在日本橫濱建立。120余年間學校幾經變遷,成為橫濱山手中華學校。橫濱山手中華學校校長張巖松說:“作為包含幼稚園、小學和中學的全日制學校,學校的教師隊伍專業(yè)穩(wěn)定,很多老師學習中文或對外漢語專業(yè),我們也在不斷吸納新老師?!?/p>
新科技賦能轉型
隨著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現(xiàn)代科技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華文學校也加強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
“近兩年,我們開始用實景課堂和網絡課堂輔助教學,還開設了機器人興趣課程,深受學生歡迎?!崩顝托抡f,明年他們還將與世界機器人大賽合作,在堪培拉舉辦機器人錦標賽,未來也計劃繼續(xù)推動數字化學校建設。
橫濱山手中華學校與中國的科技公司合作開發(fā)了電子教材,其特色是用人工智能打造能聽會說的中文教師,學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自主學習,提升了中文學習的興趣和效率?!拔覀円灿媱澮虢虒W管理系統(tǒng),實現(xiàn)學生成績、教師信息等數字化管理?!睆垘r松說。
“近兩年學校布局線上教學,建立了‘中華云網校’平臺,除本校學生外,來自比利時、荷蘭等國家的華裔孩子也加入進來?!笔Y忠華表示,海外華文教育要做到信息化,還面臨資金、技術、設備等方面的不足。但她也認為,面對面式的傳統(tǒng)教學是不可替代的,華校還需避免對新技術的過分依賴。
語言和文化并重
華文學校也注重將語言學習和文化傳承深度結合,讓華裔青少年深入了解中國和中華文化。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崩顝托卤硎?,對于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學校會教授中國歷史、地理等課程。每逢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老師還會帶著學生體驗節(jié)俗,讓學生在鞏固語言學習的同時了解中華文化。
在張巖松看來,學習中文和傳承中華文化是華文學校的兩條生命線?!拔覀?yōu)椴煌挲g層的學生開設不同的文化課程。學校還設有中華文化教室,供學生學習書法、刺繡、泥塑等。舞獅也是我們的特色,學生在不同階段都會接觸和學習舞獅,每年還會參加橫濱中華街龍獅游行等活動?!彼f。
“我們用沉浸式中華文化體驗課堂替代純語言教學,希望讓學生體悟到,中華文化不是抽象概念,而是音樂課的絲竹管弦、美術課的筆墨紙硯、地理課的錦繡河山?!笔Y忠華說,中華文化是華僑華人的心之所向、夢之所系,華文學校也會接續(xù)傳承中華文化。(完)
文化教育頻道精選:
-
2025年5月9日 13:42:15
-
2025年5月9日 08:59:09
-
2025年5月9日 08:52:31
-
2025年5月8日 10:07:55
-
2025年5月8日 09:47:55
-
2025年4月30日 16:51:45
-
2025年4月30日 11:19:37
-
2025年4月29日 10:17:45